编者按 日前,省委宣传部决定将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其伟同志列为先进典型,并于“七一”期间在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宣传报道。连日来,中新社福建分社等十余家中央、省、市媒体深入黄田村,挖掘陈其伟生前感人事迹。 计算光阴,距离陈其伟辞世的日子,已近一年。老支书走后的这一年里,黄田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否因循老书记的脚步,在致富的道路上继续追寻?本报记者再度走进黄田村,记录陈其伟离开后黄田村的这一年。 □本报记者 叶舒雯 通讯员 肖咸强 庄子瑜 时针流转,转眼又到7月。在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新近种植的紫薇花成片成片地盛开了,风姿万种的紫薇,将黄田村这处桃源之地妆点得分外美丽。 对黄田村来说,这个燥热的月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13年7月7日,原村支部书记陈其伟因积劳成疾,带着未竟的心愿,永远地告别了这座他耕耘26载的村庄。而再过几天,就是老支书离开一周年的日子。 近一年的时光里,人们用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位敬业淳朴、默默奉献的老黄牛。而告慰老支书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追随他的步伐,完成他未竟的黄田村大计。走进今天的黄田,改变已然发生。 村里最后一条水泥路通了 回首陈其伟的支书生涯,“路”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字。就连他辞世的那一天,他仍然在为村里的几条路奔波:早上,他与当时的村主任陈伟聪踏勘了村里在修的几条道路;下午4点多,两人又前往隔壁的仙游县园庄镇东坪村,协商两村修路事宜。 彼时路尚未通,老支书带着遗憾走了。但如今,老支书牵肠挂肚的一条条村路,已令人欣喜地相继铺就、硬化。去年8月,黄田至樟脚村朝阳公路段裁弯取直工程全部完成。年底,村里最后一条水泥路黄田村厝斗村水泥路贯通,道路全长3.6公里。这条路的铺就,宣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老区村彻底打开山门,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步步走向小康。而就在上月底,总投入近100万元、1.8公里的东坪村到黄田村的道路也顺利完成。 今日的黄田村,条条大路通罗马。此时,将镜头推回27年前的黄田村,才更能体会个中的不易。采访时,当地人用一句闽南语向记者描绘当年的村路:“晴天走英(熏)国、雨天走印尼(泥)。”说的是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泞不堪——村民们到山外购买生活用品,得肩挑背扛地走上16公里、花三四个小时。 于是,1987年,新官上任的陈其伟,就把修路当成了头等大事。从此,他四处“化缘”,发动村民一起筑路,甚至以个人名义去借钱修路。为了跑项目,他进山出山不知走过了多少个16公里。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头,26年间,他带领村民们修建了47.1公里道路,昔日“山头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处溜”的困苦的黄田村,如今早已不见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