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直机关干部到盐田乡盐田社区走访群众 林善传摄 □本报记者 兰强 茹捷 郑成辉 通讯员 黄光亮 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二十六年前,一项固本强基,锤炼干部,为民务实,贴近群众的创新性工作制度诞生于闽东大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为政与民,走群众路线,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四下基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特别强调。 斗转星移,沧桑变幻,悠长的岁月里,宁德市委、市政府继承和发扬了“四下基层”这一制度,始终坚持深入基层群众,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而霞浦县作为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的始发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四下基层”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已不断强化为霞浦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行为。“四下基层”在此地已蔚然成风。 不断传承让优良传统历久弥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宁德作为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直颠。闭塞落后的发展现状,加上当时历史遗留问题未彻底解决,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信访量逐渐增多。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闽东这片红土地。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他要求各级干部要苦练“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一基本功。为此,1988年,习近平同志带领着地直有关部门领导,走进基层,建立了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这一新制度。 对于霞浦群众来说,1988年12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霞浦县委党校里人来人往,宁德地区第一次地县两级领导下访接待日在这里举行。 马进祯是当时县里某造纸厂的一名下岗工人。由于下岗失业,马进祯将自家自行车改造成了三轮车,跑起了运输。但在申请证照时却遭遇到了难题。听说有“大官”来帮群众解决困难,12月20日一大早,马进祯就来到县党校。但当他到达时,党校内来访的群众已排起了长龙。“有没有机会轮到我?”他心里打起了鼓。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填写了表格,等待领导“接见”。 在忐忑的等待中,马进祯的名字被叫到了。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马进祯来到接待室,见到了地委书记习近平。 在详细了解了有关情况后,习近平要求相关部门要关注下岗职工的生活,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不久,霞浦县就针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召开专题会议,马进祯等下岗职工踩三轮车的身份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此后,马进祯还带着一批下岗职工成立了保洁服务中心,生意做得很是红火,并且在县城买了一套新房,小日子过的很是舒心。如今深怀感恩之情的他常会主动来到县信访局帮忙。 1988年的这次接待日,像马进祯这样和地、县两级领导面对面对话的群众共有102名。接待日当天共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得到当面答复解决,其余的也都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参加地、县领导联合接待日活动后,习近平指出,到县里安排接待日,这种办法很好,很有推动性,作用很大。他要求,各县要尽早把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起来。 由此,闽东的老百姓又添了一个新节日,这就是全地区9县(市)定于每月20日的地、县、乡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各级干部称之为“服务日”、“公仆日”,而有的群众管它叫做“连心节”。 “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宁德地委、行署还建立了“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 这项制度建立以后,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地委、行署领导轮流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县与当地党政领导一起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和政策宣传,立足于解决问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霞浦崇儒乡溪边村的徐石泉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冬天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的一幕。 当天上午,到达村里后习近平一行没有休息直奔田头。此时正值冬季,寒风凛冽,但习近平仍沿着田埂绕着村子走了一圈。走访中,习近平不时就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村干部进行探讨。在了解到村里灌溉渠道年久失修,很多已无法正常使用后,习近平立即要求随行的相关部门领导尽快予以解决。 第二年春,溪边村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洋尾岚水库的左右干渠开工重修,周边的附属水利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溪边村农业用水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徐石泉回忆当天下午临别时,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勉励在场村干:“溪边这个地方,很有潜力,你们一定要好好干,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这句话极大地鼓舞、鞭策了溪边群众。20多年过去,在当地群众的努力下,溪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铺进了村中,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引进了台湾现代精致农业技术,走上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村民们的收入也由1990年的人均不足300元增长至现今的人均1.5万元。 二十多年来,“四下基层”在宁德得到传承延续并形成风气。下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宁德市党委政府做群众工作的一项好机制,好做法。而霞浦更是如此,在“四下基层”这条路上,领导干部没有停歇。县委班子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四下基层”的工作方式却26年如一日地延续了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长效机制。 不断深化让制度长效管用 从2012年2月起,宁德市委从抓队伍、转作风、促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赋予“四下基层”新的时代内涵,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并在福建省率先将每月第一周定为“无会周”,让各级领导干部摆脱文山会海,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 “领导干部只有思想上重视,时间上保证,行动上自觉,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丢掉‘官气’,沾上‘土气’,承接‘地气’,聚集‘人气’,才能真正做到在深入基层中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才能得到群众真心拥护支持,切实把基层的事情办好。”市委书记廖小军说。 霞浦县结合地方实际推出了“千名干部访万户,四下基层促和谐”活动。每月围绕一个专题,组织县领导、部门单位和乡镇干部,下基层、访农户,并将每年的5月和9月定为大走访月,集中走访化解民众呼声较高的问题。 “油很贵,但下浒的水比油还贵。用水实在难。”这是2013年5月大走访中下浒镇区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 下浒镇是霞浦县东冲半岛南端的一个沿海商贸大镇,镇区本身就有2.3万人。仅有的一座20万立方米库容的大桥水库,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饮水需求。群众只能集资引水,排队挑水。 “饮水问题,是下浒最急迫的民生问题,不管多困难我们都会解决好。”在与村民的座谈会上,下浒镇党委书记陈文颂打了保票。随后,镇里投入300多万元对大桥水库除险加固,增加库容量;同时,自筹资金60多万元建成一个小型山塘,每天增加了300吨至500吨的供水量,并在镇区周边打下4口机井,又增加200吨左右的供水量。 下浒镇用水难题还引起了霞浦县委、政府的重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到当地,与镇村干部、水利技术人员一起寻找水源,并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定下了在柏溪村新建一座110万立方米库容的小一型大乾里水库的计划。目前,该水库已着手前期准备工作,计划2014年8月份开工。预计2015年10月建成后,将解决下浒群众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这只是霞浦县开展的“千名干部访万户,四下基层促和谐”一个寻常图景。 2012年5月7日至9日,霞浦县第一次大走访拉开序幕。来自全县各个机关的1600名干部组成14个宣传队,下到12个乡镇和2个街道所辖的315个村(居),深入8万户村民的家中进行走访,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全方位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 “城市建设落后,晚上只能待在家里”、“休闲活动场所少,希望恢复体育场或新建文化广场和公园等场所”、“绕城而过的三河、护城河河道淤积,河水发臭,河道两旁的土路上垃圾随处可见”……是这次大走访中霞浦县城区居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县里痛下决心,盘活土地资源,加快九大文化设施综合体及福宁文化公园建设,受到群众好评。 党员干部“沉”下去,民情民意“露”出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走进基层,换来了群众真诚的掌声。这一年,霞浦县的平安建设“四率”有了显著提高。 如今,“千名干部访万户,四下基层促和谐”活动在霞浦已走过2个多年头。5轮大走访共收集群众意见8018条。其中一大批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已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惠民利民的措施。 长春镇传胪村群众存在饮用水困难,该镇政府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安全用水项目,投资10多万元完成饮用水隧道建设,让群众喝上自来水;溪南镇溪南村群众反映龙潭溪河畔脏乱差,经深入实地了解后,该镇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河道进行改造,并架设景观灯;松港街道长沙村反映经过村中道路的南线来往车量大,车速快,经相关部门实地了解后,增设了5条减速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主动上门的干部,以及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以及干部作风的转变。干群的心拉近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加理解支持,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霞浦县取得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应。 2013年以来,霞浦县再没有出现越级集体访,全国“两会”、省“两会”期间实现“零上访”。群众的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上升,2013年年底测评中霞浦排名位列全市第二位。2013年,霞浦县各项工作由比较落后的位置实现了较大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考评居全市第三,顺利实现了在全市“保四争三”的目标。 不断践行让群众感到满意 “乡政府真心为我们着想,消除了我们的顾虑,这样的处理结果让我们很满意。”日前,霞浦县水门畲族乡高盘村,几名群众对来村回访的乡包村干部如是说。 今年春节后,水门乡政府接到高盘村珍珠坪新村部分群众反映,毗邻新村的某建材企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田地造成影响,群众身体健康也可能受到影响。 为此,水门乡政府多次召集村群众代表、企业、环保部门等多家单位人员进行协调处理。要求企业严格按环评审批意见生产,由2名群众代表作为环保监督员,24小时随时入厂,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环保要求生产。同时,针对群众代表提出的厂区污水排放可能影响农田生产的问题,高盘村委会主动提出查找污水排放源,新修一条排水渠,群众代表和企业均表示同意,双方误会消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霞浦县以“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坚持‘四下基层’和‘马上就办’制度,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霞浦”为主要载体,持续深化“大走访”和“三个服务周”活动,坚持活动“先行一步”,标杆“抬高一尺”,服务“深化一层”。 俯下身子接地气,迈开脚步量民情,敞开心扉听民意。教育实践活动中,霞浦县委常委班子通过党员民主评议,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与网友面对面”活动,在网络平台开设建言专栏栏目、公布征求意见热线电话等方式,征求社会各界对县委常委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建议。在每月前三周的“三个服务周”活动中,霞浦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下基层,接地气,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霞浦各级各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霞浦县人大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深入农村与选民密切交流。盐田乡积极开展“四访四问”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霞浦计生局以“下千村访万户、常指导勤服务”活动为重点,落实督查和调处组人员定期到所负责乡镇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要不是街道党委的大力整治,我们村的道路两旁依然堆满垃圾。”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霞浦县松港街道小沙村村民陈大爷高兴地说,“今年年初,街道干部到我们村走访慰问时,我向他们反映环境卫生问题,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除弊祛垢,立行立改。教育实践活动中,霞浦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抓好边学边查边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霞浦县常委班子对征求到的155个“四风”问题和工作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分解到有关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制定整改措施,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特别是结合开展“大走访”活动,制定了群众问题意见交办“路线图”,通过登记交办、限时办理、协调处理、办结销号、督查回访五个步骤,使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研究出台《关于强化工作执行力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县四套班子、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做到立说立行、马上就办,不断优化机关作风,强化执行力,提高办事效率。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结合自身职能,重点围绕生产生活环境整治、扶贫、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任务,整改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投入51.8万元重新设置公交站牌65个,改变县城公交站牌老化布局不合理状况;在全县范围内对低保对象进行重新调查核实,新增保障低保对象876名,并对全县6000多户27500多名贫困户重新建立档案,采取多种举措,着力“造血”脱贫;进一步提高老党员生活补贴,从原来的每个月20元提高到每个月50元;松城街道建立老城区旧房重建调解大平台,减少和简化审批环节;下浒镇通过打机井、修水库,解决镇区居民饮用水困难;长春镇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拓宽大京村道,修建停车场,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霞浦县共梳理出立说立改问题1753项,已完成整改1317项。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霞浦全县党员干部把“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制度,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转作风、办实事、促发展,奋力谱写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霞浦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后来居上与“六新大宁德”建设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