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县(市、区)委书记赴东山县学习谷文昌精神纪实

qzlx.fjnet.cn 2014-08-05 11:06:4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民为本、多打基础利长远

谷文昌对人民充满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总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干的都是造福百姓、惠及后世的实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东山的老百姓称赞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

谷文昌有深入群众的扎实作风,全县几百个大小队干部,他大都能叫得出名字。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经常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拉家常、问冷暖,既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又拜群众为师,为东山的发展问计于民。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谷文昌提出了“把荒岛变绿岛、把海岛变半岛”两大战略性的决策。除了种树把荒岛变绿岛外,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在惊涛骇浪中筑造了几千米的海堤,使东山与大陆相通,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东山原来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他带领群众修路,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东山缺水,十年九旱,他带领全县人民大办水利,一眼眼水井、一处处山塘、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东山还是一个易涝的地方,他请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东山土地不多,他倡导发展制盐、捕捞、养殖生产,改进生产工具,修建避风港,促进渔业发展。东山教育文化落后,他就大抓教育,抓扫盲,建起了剧场、剧院和有线广播站。没有“豆腐渣”,没有“烂尾楼”,当年他组织修建的双座水库及海堤、道路等基础设施,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1960年,东山有不少老百姓因营养不良而得了水肿病,谷文昌召集县委作出决定:“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他在组织群众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积极请求上级支援,最终带领全县人民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日子。

敢担当、清正廉洁重操守

东山解放伊始,就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敌伪家属”问题。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从岛上抓了“壮丁”4700多人去台湾,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占全岛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成了“敌伪家属”,各方面都受到歧视。谷文昌说:“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他冒着个人丢官降职的风险,建议县委作出了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的决定,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一项德政,十万民心。在1953年的东山保卫战中,许多“兵灾家属”踊跃上前线,有三分之一成了英模。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他不怕承担政治风险,对被错划为右派的人一部分安排当老师,另一部分帮助他们找出路、谋生计,尽量保护好他们。他逝世后,很多兵灾家属、当年右派的后代去祭奠他,不少人动情地说:“我们已经找不到族谱了,谷文昌就是我们的祖宗。”

1958年,“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之风吹进海岛, 密植风、高产风铺天盖地。种不出万斤薯,上面批评他“右倾保守”,谷文昌说“先搞点试验田,看看再说”,在埕英大队搞了一分试验稻,在山后大队搞了一亩密植地瓜试验,试验接连失败。当时,大炼钢铁的热风吹遍全国。他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上面催得紧,他也说“先砌个炉子试试”。

谷文昌严于律己、清廉无私,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曾经说过,“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腰杆要挺直”,他一生都在恪守这个诺言。一件从渔民手中买来的旧大衣,他一穿就是2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身患胃病、肺病的情况下,还严肃批评随行同志对他的“特殊照顾”,坚决退还给他买来的一斤饼干。一个旧草箱、两罐自腌的咸菜,是他离开东山时带走的“家当”;一辆破自行车,是他下乡调查、劳动时的“坐骑”。临终前,他还嘱咐妻子,他去世后拆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自行车一并上交公家。他经常告诫家人:“干部家属不能搞特殊。”县委机关食堂炊事员给他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他从此不让儿子到食堂打菜。小女儿插队期间回家探亲,骑了公家的自行车逛街,被他严厉批评。他的妻子史英萍同志同是河南人,同是南下干部,是师范毕业生,是当时党内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长期担任县妇联主任,表现好,能力强,上世纪50年代组织部门曾建议安排史英萍同志当副县长,他不同意;1963年,机关干部调整工资时,因名额有限,他说服了妻子,主动让给其他同志。调往福州工作时,有关部门要把他在财政局当临时工的大女儿转为正式干部,一起调到省里工作,他没有同意。调任省林业厅后,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说:“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职位高低,在县级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大跃进年代一度还降低了职务,依然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

一个县委书记离世几十年了,为什么人民群众依然那样深情地怀念他、崇敬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大家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讲的一段话中找到了答案:“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谷文昌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丰碑,不仅是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更重要的是他的事迹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谷文昌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样,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

大家深深感到,谷文昌事迹和精神与“为民务实清廉”这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高度契合,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大家以谷文昌为镜,对标找差,自我拷问,感慨万千。

感想一:为什么同样是县委书记,谷文昌能做到,而我们却做不到,或者没办法做得那么好呢?是不是我们缺少谷文昌那种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的求实作风,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

感想二:为什么谷文昌能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摸索治沙规律,研究沙地种植木麻黄的办法,在逆境中完成了治服风沙、绿化东山的伟业,而我们面临的发展条件远远比谷文昌那个年代好,碰到一些难题却不能大胆去试、大胆去闯?是不是我们缺少谷文昌那种执著探索的勇气?那种敢啃“硬骨头”的冲劲?那种持续攻坚的韧劲?

感想三:为什么谷文昌能扎根东山埋头苦干14年,做了那么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而我们干工作往往重显绩不重潜绩,顾眼前不顾长远,注重看GDP,跟经济有关的大力干,跟经济无关的、见效慢的不愿意干,做了很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不是民心工程?是不是我们缺少谷文昌那种“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境界,考虑个人利益多了,考虑人民利益少了?

感想四:为什么谷文昌能实事求是,顶住压力,公正对待“兵灾家属”,敢于抵制浮夸风,而我们往往遇到矛盾困难绕道走,碰到群众诉求躲着行,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新官不理旧账”?是不是我们缺少谷文昌那种担当精神,怕越权,怕越位,怕得罪人,怕担风险,怕能力不足担当不起,怕律己不严而底气不足?

感想五:为什么谷文昌在领导岗位几十年能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一身正气、公私分明、甘于清贫,从不以权谋私,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而我们在县委书记岗位上没干几年,没为群众作多少贡献,就产生了养尊处优、贪图安逸的思想,生活讲待遇,习惯于被服务、被照顾,有时还搞特殊?是不是我们缺少谷文昌那种“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情操,放松了自我要求、自我警醒,“两个务必”思想树得不牢?

大家对照谷文昌同志反躬自问,问及党性,问及灵魂,问及根源,真正问出了自责,问出了压力,问出了汗珠,对“怎样当好县委书记?”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在每位同志的耳旁反复萦绕:“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做一个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县里的领导,是非常光荣、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不简单、非常考验本领的”,“县一级领导同志要珍惜岗位,秉公用权,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大家纷纷表示,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以谷文昌同志为榜样,把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广阔舞台,自觉担负起为人民谋福祉的重大责任,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拧紧“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在作风建设的路上始终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扎紧作风“篱笆”,保持清廉本色;在面向未来赶考的进程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爱拼敢赢,敢于担当,树立正确政绩观,善谋打基础利长远之策,善接前任未竟之功,善创任上工作之新貌,善留后人成功之机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返程途中,回望夜幕下万家灯火的东山,大家依依不舍,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深深思索走…… (施组)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