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听民声 现场解民忧 ——云霄县探索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新机制 东南网9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通讯员 王一雄) “你看,这个新码头多宽敞,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这一天。”8月28日,在云霄县陈岱镇礁美村新码头,巴非蛤养殖户施进溪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新码头,海鲜上岸顺畅,能保证鲜度,卖出好价钱。 地处东山湾的礁美村是全国巴非蛤养殖第一村。礁美村支书施永明说,总投资1600多万元的礁美村新码头基础工程已完成,9月份投入使用。这是县镇领导干部深入村里开展夜访、解决问题带来的变化。 据了解,礁美村有八成村民在滩涂浅海养殖巴非蛤,全村养蛤面积3万亩,按每亩丰产产量1吨计算,1年就有3万吨的总产,而旧码头已远远跟不上装卸需求。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吊养海蛎、海带等。 在离新码头300米处,记者看到,旧码头边,大小渔船密密匝匝地停泊于此。“在这里,渔船停靠要排队,装卸更要排队。岸小路窄,只能靠肩挑装卸,挑夫从码头连接渔船的独木板上掉入海里是常见的事。”村民施永明说,最烦恼的是,由于装卸效率低,海产品上岸后鲜度变差,最后只好贱卖甚至倒掉。 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4日。当天晚间,云霄县委、县政府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选动作——领导干部夜访,首站就到礁美村。 “以前,县领导长什么样,村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更不要说当面向他们反映意见和期盼。要我说,这是官僚主义问题,是脱离群众的表现。”75岁的老人施天永说,像建码头这样以一村之力甚至一镇之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向上反映,村民也总担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5月4日晚7时许,县领导到施天永家,征求对“四风”等问题的意见建议。“县长来了,穿着朴素,讲话随和,只带了三四个人。一开始,我不太敢说话,后来慢慢放开了。”施天永说,此后,县、镇领导干部常来夜访,县领导每月至少来一次,镇干部更频繁。晚间来入户听意见,白天就到工地上协调解决问题。 “夜访选在群众晚饭后时间,是村民一天中最有闲的时刻。以前,县镇领导白天来调研,人来得比现在多,村民们没空应付,问题解决较多地停留在面上。”陈岱镇包村干部、副镇长王添顺说,开展夜访后,工作更深入、更务实,与群众如家人、邻里一样促膝谈心,不仅作风转变了,解决问题也更到位。 如今,夜访工作在云霄县全面铺开。通过夜访,在礁美村,解决了新码头建设、休渔期巴非蛤渔船进出港、临岸村道路灯等一系列问题;在火田镇佳园村,解决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并以此形成全县“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推广经验;在列屿镇顶城村,协调办好了村内电网改造、“平安路灯”建设等4项实事;在和平乡径仔村,解决了村小学建设等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五个问题……据统计,全县干部在夜访中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230条,汇总成7个方面内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00余件,共化解矛盾纠纷200多起,处理信访积案17起。 “夜访工作中,县领导带头示范,县直机关和乡镇班子成员也纷纷深入联系点,带着真心、诚心、爱心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同时,带着民情日记本做好记录,及时提出整改方案,立行立改。”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负责人表示,夜访,已成为云霄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桥梁和亮点。 在整改落实的同时,云霄扎实推进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今年初以来,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减轻基层组织负担的十条规定、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意见等,努力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