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2日新华网)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首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干部“走读”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但其比例之高、数目之大还真是少见。然而,如此浩荡的“走读”大军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从历史成因和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产生“走读”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种:其一是“便利效应”。目前,绝大多数乡村都有通往乡镇和县城的石子公路甚至柏油公路,这无疑为农村干部的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创造了客观条件。其二是“水土不服”。目前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曾在高校所在地的城市生活,不少人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基层当作跳板,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军。其三是“意识淡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化,是“走读”现象滋生的主观原因。有些党员干部感到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该为自己和家庭想想了。于是,不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四是“管理缺位”。县级党政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管理的弱化和为基层服务不到位,导致“走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制度约束,是“走读”问题滋长的组织原因。 “干部走读”的行为,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6000对名“走读”大军的形成,走没了干部耐心,走丢了干部热心,走低了干部能力,走坏了干部形象,严重损害了干部本人和党委政府公信力。治理干部“走读”走读现象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要敢于“亮剑”,打好组合拳,从健全机制着手,多管齐下,健全机制,堵住漏洞,从根本上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 治理“干部走读”问题,防止“6000多名大军”扩大,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狠抓落实。要制定规范干部作息时间的制度,加强督促落实,切忌“令行禁不止”的现象。对于任何的违反行为都要坚决地查处,绝不姑息和纵容,杜绝各种人情干扰因素。同时,政策制定应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改善乡镇工作人员生活条件,努力创造条件让干部“住读”。另外,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对于党员干部政绩评价和晋升要赋予老百姓更大的权力,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每个人肩上都有担子、有责任、有危机感,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地方干部深入群众,从源头上解决“干部走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