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职业紧张”是影响职业健康的重要因素 算职业病吗
2022-01-29 作者:陈曦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职业紧张”是影响职业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行业检出率达一半以上

“职业紧张”是因为心理素质差?

失眠、抑郁、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如果你在工作压力下感到身心不适,很可能是“职业紧张”在作怪。

“一钻进格子间,我就胸闷头疼,喘不上气。”陆丹宁曾是知名媒体编辑,拿着不菲的薪水,近期却因压力过大选择离职。“电脑一盯就是一整天,加班到凌晨是常态,生物钟也乱了套,不吃助眠药很难入睡,失眠久了整个人都很焦躁。”

新型经济环境下,海量的信息、激烈的竞争打破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带来无处不在的紧张感。相较于症状明显、多发于特定行业的传统职业病,“职业紧张”涉及的人群更加广泛,严重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但由于多是隐蔽性伤害,因此存在难界定等问题。

“职业紧张”算职业病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企业心理咨询师王永杰介绍,《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含10类132种职业病,基本限于工业生产范围,以尘肺、化学中毒等制造业的健康风险为主。因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职业紧张”目前虽不在职业病范围内,但同样属于“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紧张”也叫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职业紧张的诱因有很多,分为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社会支持等,例如轮班作业会影响血压、血糖和代谢率,付出与回报失衡让劳动者质疑自我价值,职场暴力、歧视和性骚扰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王永杰说。

世界卫生组织称,“职业紧张”已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重庆市卫健委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54.89%的工人有中度以上紧张反应;供电企业职工高度“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2.9%,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检出率为19.4%-28.6%;互联网企业员工中34.0%有“职业紧张”。

王永杰认为,适度紧张有益于激发劳动者工作潜能,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并且无法获得及时修复,可能诱发焦虑、神经衰弱、肠胃失调、心血管病等身心疾病,不仅降低工作绩效,甚至影响职业生命质量。

袒露“职业紧张”会被视为心理素质差

“整个人每天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弓弦随时可能绷断。”90后程序员刘昊文的话道出了很多劳动者的心声。“心理压力太大了,老板比你更努力,优秀的新人一茬又一茬,怎么能不拼命?但越是紧张怕出错,脑子就越迟钝,干眼症、甲状腺结节等小病也找上了门,简直是恶性循环。”

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之下,“职业紧张”给劳动者带来的困扰更加持久而隐蔽。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说,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绩效,甚至通过平台软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导致员工时刻不敢松懈,身心疲惫状态不断积累。

“职业紧张”让很多人深受其害,但却敢怒不敢言。“我不敢袒露自己的紧张不适,会被指责心理素质差、能力不够,没有人承认这是不合理的工作强度造成的亚健康。”刘昊文说。

郑广怀分析称,传统职业病集中在特定行业和工作场所,伤害较为显性而直接,所以医疗和制度能够作出系统性应对。而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伤害,几乎所有劳动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很难明确工作会带来哪些伤害,这让“职业紧张”不容易被察觉,也给应对和解决带来挑战。

做好职业健康兜底

“职业紧张”的伤害日益凸显,相关判定标准却难以突破,相应保障尚未纳入现行法规。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对职业病的理解也在发生变迁,应及时修订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凝聚合力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兜底。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说,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需要经过系统分析论证。“我们正在开展调查,加强对于肌肉骨骼损伤、‘职业紧张’导致的身心问题等职业危害的研究、评价和控制,以应对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新型职业健康风险。”

“防治‘职业紧张’,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王永杰表示,即便“职业紧张”暂未进入“法定职业病”范围,但相关保障措施在劳动法中有迹可循。在现实中,一些企业不把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休假制度当回事,用人单位必须扭转观念,意识到员工的幸福感和企业的长期效益相辅相成。

“除了完善政策、干预企业,真正为健康买单的还是劳动者自己。”王永杰说。“职业紧张”可防可控,劳动者要积极面对。一方面,与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不过分强求;另一方面,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记者 陈曦)

关键词:职业紧张,紧张反应,职业发展,职业伤害,职业环境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