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保鲜”却不“保险” 榨汁压粉延长胡萝卜产业链
“当前红火的胡萝卜出口,虽然‘保鲜’但并不‘保险’,只有深加工才是解决规模化种植后顾之忧的利器。”本报近日连续推出《胡萝卜种植业在泉“落地生根”》及追踪报道之后,引发种植业者的广泛关注。不少热心读者拨打本社记者热线96339,表达了对本地胡萝卜种植业在深加工环节“缺位”的担忧。为此,记者带着问题,再次走访了农业部门及业界人士。
□本报记者 吕斯达
防范胡萝卜
出口滞销
“种植面积46898亩,年产量继续超出20万吨,稳居国内最大出口基地。”胡萝卜丰收的季节已到,这是本地的胡萝卜种植业者上交的成绩单。可是,面对这样一份“数字美观”的成绩单,尤连升却仍然喜忧参半。作为晋江市农业局副局长,他喜的是胡萝卜种植业在本地的“落地生根”与规模化扩张,现有的产值已经超过晋江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一半;而令其忧虑的是,这样一个单一而庞大的种植产业,目前在本地尚未崛起与其相配套的深加工产业。
“虽然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里,保鲜胡萝卜的出口增势仍十分强劲,但在国际贸易出现摩擦的时候,农药残留设定等技术性贸易壁垒随时都有可能被进口国祭出,将沉重打击措手不及的种植业者。”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人士也表示,当前红火的胡萝卜出口,虽然“保鲜”但并不“保险”,只有深加工才是解决规模化生产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
“如果种植业产业链后端有深加工环节,当鲜销胡萝卜销售不畅的时候,可以经由深加工,消化陷入滞销的产品,减少损失。”晋江市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天增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深加工还是解决鲜销胡萝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被筛选出来的残次品的主要渠道。
利润薄季节短成难题
“在2009年,也曾上马了胡萝卜脱水加工项目,生产方便面、紫菜汤里的脱水蔬菜包,但因为胡萝卜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太强,难以维持全年运转的加工厂,不得不转型生产休闲食品。”许天增告诉记者。在晋江市安海镇上垵村,记者看到,在许天增花了300万元建成的胡萝卜脱水加工厂里,胡萝卜已经难觅其踪,流水线上缓缓送出的已是“雀占鸠巢”的五香花生和黄金豆。
而除了原料供应的问题,脱水加工的利润微薄也是促成许天增最终转产的原因之一。据了解,10吨鲜品胡萝卜可以制成1吨的脱水蔬菜,而每吨脱水蔬菜的市场售价也就一万多元,也就是说,只要作为原料的胡萝卜每吨进价超过600元,那么经由脱水加工之后的产品,可能就不赚钱了。而在畅销的年份,即使是残次品,每吨600元以下的胡萝卜仍然并不多见。
“虽然胡萝卜种植在本地迅速‘落地生根’,但从目前来看,与之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仍然‘水土不服’。”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原料的季节性短缺以及加工环节的利润微薄等问题,仍然横亘在眼前,成为影响本地胡萝卜深加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2013-02-21泉州本地缺少出口企业 “包田”经营模式盛行
- 2013-02-20喜好沙质耕地高附加值 胡萝卜种植版图向沿海扩展
- 2013-02-19承接绿色产业转移 胡萝卜种植业在泉州“落地生根”
- 2013-02-18泉州1月份出口保鲜胡萝卜21批559吨 增长超3倍
- 2012-11-18石狮时令蔬菜胡萝卜上市 最低每斤售价0.8元
- 2012-08-10开辟出口新增长点 晋江成国内最大胡萝卜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