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浩若烟海的历史以如椽巨笔,在重要的时空节点书写着宋元泉州激荡人心的海上传奇。泉州在2021年7月25日才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泉州这座古城闻名于世己有近千百年了。 风从海上来 站在晋江出海口的刺桐港期待着“风色既顺,一日千里”地乘风破浪般勇闯海外新世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从刺桐港出发,载着丝帛和瓷器经南海诸岛、印度尖端的锡兰,尔后一路高歌进入红海和波斯湾,究竟有多少刺桐商人留置“南洋”和“西洋”,我们今天无从统计。季风吹拂,满载商品宝物的蕃舶全仗风势,又迎来着不同国家好奇的眼光,到达了梦中的目的地——刺桐港。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这样描述元代的泉州。这里为东方枢纽大港,是东西方各民族对话之路,也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港口千帆竞渡,车马络绎不绝,在旅行者的眼中已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十洲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多元共生,构筑成一条绵密的东西商品经济的交换网络。世界文明的诸多果实、开枝散叶、繁花似锦,都指向这一方热土——宋元泉州。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这里的航行者向海而生,早已深谙以商为业,他们本想出海看看却不曾想到看遍了全世界。他们全球化下全球买、全球卖,妥妥地用一艘艘海船划出大大的商贸朋友圈。一个个码头拼结出中古时代东方的第一大港,泉州逐渐成为全球贸易中心,书写着叱咤风云的不朽海上传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先民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海洋心胸锻造出海洋性格,讨海人习惯以海为生,把舟船当车马生活,把船桨当作马鞭来使,所以擅长于行驶船只自由出入风波里。大海既塑造了刺桐商人务实耐劳、勇于冒险的性格特质和一种向外闯荡的模式,又赋予了泉州人对于人生“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态度。 回顾过去,我们常常会为我们祖先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宋元泉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深深的烙印。文字无以描述,一直流落在时光的文献里。苏轼也称:“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舟船是海洋文明的载体,也是泉州人擅于以此为媒介建立起的广阔的贸易网络。泉州与世界接轨所产生的丰厚利润大大刺激着世界经贸活动的频繁交流,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国际贸易而没有中间商,至此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渐渐形成一部记载世界海洋贸易的教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