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厝门口有“世遗” 这里曾旗幡飘动、人影映动,这里曾有吆喝声此起彼伏,这里习俗纷繁,汇聚一起构成一幅又一幅独具特色又七彩斑斓、相映成趣的生活画卷。回首诗意过往,寻回旧日的清美,这里让日常生活有了色彩、温度和不断翻新的记忆片断,你总是无法猜到下一个路口会先遇到“神”还是遇见人,你也无法预知明天舶来的物品会有怎样的际遇,繁华深处好与不好哪个先不期而遇,自此延伸出无限可能。 听,市井叫卖之声;看,引车卖浆之影。三百六十行之踪,百业弦歌,民俗民生,均有观照。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握车挑担,养家糊口。看,肩担贩夫,行街串巷,卖米卖菜的人来往穿梭,各有腔调,如歌如唱,吆喝聒噪,兜揽生意。如果说这里的白昼是“山城合抱,派江吻海”的大开大合,暮色起时且是“灯火万家城南畔,光明一道水中央”的如画如歌,似断还连。人们在这狭小的车桥澳上摩肩接踵,车桥市下流水广载迤逦小舟穿行而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泓泓柔波处婀娜生姿叫人不忍错眼、惊叹连连。青龙巷与聚宝街互为犄角,金融机构票行汇集于此、鼎足而立。繁荣难以想象,令人思绪纷飞! 仲春时节, “卖花声,卖花声,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又是一年十五,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游春赏花“花朝节”到来之时,宋元泉州碧水入廊四季拥翠,这里为温陵,常年沉浸于花的海洋,总宜百花争放,愈见蓬勃的生命力。外来植物被引入,在古坊市场上常见海外传入的蔬菜类,如许多带蕃字的东西:蕃薯、蕃茄、蕃石榴、蕃木瓜、蕃橄榄等,再如朝鲜传入的高丽菜,荷兰传入的荷兰豆、葱,波斯传入的菠菜、茉莉花、素馨花,西域传入的西瓜、佛手桔、夹竹桃等。当然,还有常年开在寻常百姓家中的西蕃莲、西蕃菊、蕃葛、素馨花等,品种繁多、四时不谢。史载:始自蕃船载至,香闻百步。蔡端明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据说,魏晋以降,随着我国海上贸易的逐渐兴盛,许多香花洋草便由蕃商携带而来。 “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小舟行处,杨柳岸晓风微拂,吹皱内河春水。在旖旎的碧波荡漾八卦沟内享受惬意的水岸生活。八卦沟贯穿了古城泉州的核心区域,是山海之城水利系统的标志。它纵横交错,勾连了众多的文化要素,是古城发展脉络和城市性格的一条重要线索。八卦沟上由形态特色各异的廿四桥构建起彼此的互通互动,形成众星拱月的结构,千年的历史变迁赋予它浓重的商业文化底蕴。悠悠水脉,盈盈绿道,石桥相叠。“洲渚遥分平野绿,石桥横障晚潮回。”沿河遍植花草,流花叠影,推窗见绿,花香满屋,知会着水岸人家四季如春的画面。八卦沟沿线生动着闽南版的“水上威尼斯”,容纳了无数刺桐人的美好回忆。 “宝马雕车香满路。”眼前似乎无关显赫的第九码头,但在一千年前且是风生水起的“南关港”。面对大海令人思齐,元人庄弥邵曾叹曰:“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贾。皆是乎集。”物资集散,外国的商舶云集,侨居泉州的亚非人数众多,“市有生蛮卖象牙”,说明摆地摊的都是蕃商居多,“户外声声卖紫檀”, 众多香料贩子穿街走巷、挑担叫卖,其贵重的货物分细色、粗色,细色为珍珠、象牙、龙脑,粗色多为犀角、紫矿、乳香、丁香、檀香、麝香、降真香、胡椒等香药以及神奇的龙涎香。刺桐人每岁除,家无贫富,燃降真香“如燔柴”,气味芬芳的香药刺激食欲和防腐之功效,也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香料风靡刺桐城,至今还流传着“南门兜——挤烧包,挤不会过路角头”,如今走在城南聚宝街还隐隐地仿佛能够闻到千年的暗香。这些俗语充分反映了古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达到了高峰,打造出“阿拉伯走廊”。“地摊经济”热潮的形成又与城南的繁华互为因果,打破了古代“坊”与“市”的规格,人口一下子膨胀,导致此地已经不单单是地理的坐标,“淘宝”街在历史文献中的字里行间做了千年的逗留。此举可谓中国最早的“世贸”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