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古厝聚拢半城烟火,历史风华浸润世人心间。今年暑期,泉州文化旅游持续火热,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学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泉州这座宝藏城市开展社会实践。他们结合专业所学,揽刺桐盛景、溯海丝之路,领略世遗、非遗文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子参观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 “泉州是现代与传统并行并进的模范城市” 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拥有丰富繁荣的海洋文明历史,寻常街巷中的多座涉海类博物馆静静地记载着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7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溯源“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涉海类博物馆对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作用考察调研团抵达泉州,开启文化探寻之旅。 调研团成员们进入高校与中小学、深入社区,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泉州的博物馆建设基本情况。实践期间,队员们在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梭于一件件文物中,细细品味波澜壮阔的海丝历史。在泉州海交馆,队员们跟随泉州清净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博物馆讲解平台特邀签约老师洪涌先生,在馆藏中,深入探索博物馆的奥秘。 实践结束后,郑烁同学有感而发:“泉州自古以来海上贸易兴盛,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涉海类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泉州仍能完好地保存文化,是现代与传统并行并进的模范城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探寻泉州簪花IP “簪花和小娘惹是泉州文化多元创新的代表” 近日,由澎湃新闻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组成的“记录中国”团队来到泉州,开展题为“从‘流量’到‘留量’:2024记录中国城市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蟳埔村,实践队员们惊叹于渔村中“满城皆是簪花人”的繁盛场景,队员闫文轩感叹:“我们在蟳埔见到了极具生命力的簪花盛景,泉州簪花IP显著,已经成为城市新名片,将传统簪花手艺同新中式服装结合在一起,乘上时尚潮流,符合年轻人的兴趣与喜好,这一创新能够为其他城市的文旅行业发展提供示范性作用。” 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拥有众多精美多样、承载华侨乡愁的建筑,流行于其中的“小娘惹”更是泉州文化交融互鉴的典型代表。队员闫文轩说:“小娘惹是南洋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碰撞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簪花是泉州的大主流,那么小娘惹就是小支流,二者都是泉州文化多元创新的代表。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能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根据青年人的需要做出创新性转变,这一点十分可贵。” 暨南大学学子们走访泉州市舶司遗址 “泉州群众的文保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打动了我们” 7月16日,暨南大学全景故事会“博物馆数字化”暑期社会调研团队抵达泉州。17日上午,“市舶司遗址文物保护小组”的吴秀满奶奶,为队员们介绍了市舶司水仙宫的古迹及历史,讲述泉州文物保护的经历与过程。 团队成员莫非回忆:“吴秀满奶奶十分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市舶司水仙宫的历史,同时,她也讲述了她自发参与文物保护、积极宣传推动基层群众参与保护的峥嵘岁月。从吴奶奶身上,我们看到了泉州文保历程中的民间故事,体悟到了基层群众内部生发出来的文保意识。” 实践结束后,莫非感慨:“泉州是一座动态发展着的古城,它是极具生命力的,并非静止凝滞的,基辛格曾经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想泉州也是如此,在泉州,我们遇到了许多热心、耐心、认同感强的居民,他们那自觉生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许小程 实习生 钱方圆 通讯员 曾世彬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