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福州市大力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近年来,福州市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遵循“扎扎实实起步、循序渐进推动、点点滴滴提升”的工作路径,积极构建以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为龙头,以学校和社区心理咨询站点为支撑,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站为延伸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龙头”带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建设市级辅导站。依托福州教育学院于2011年8月建成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该辅导站专用场所面积达350多平米,配有11个功能室,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6人,每年投入经费40万元,确保常态化运转,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培训等公益性服务。目前,该辅导站平均每月接听热线70多人次,接受面询450多人次,参与宣泄、感统训练近千人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级辅导站面向全市组织专家团队经常性深入县(市、区)辅导站指导业务,举办全市性的现场观摩研讨、常见案例督导等活动,将市级站资源分享到各分站点。组织分站点负责人及骨干人员赴南京全国辅导中心学习观摩,邀请南京、台湾等地有关专家专家学者来榕授课交流。牵头组织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编印《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案例集锦》。面向农村、社区和学校,实施“大篷车”计划,经常性组织团队心理辅导活动,三年来外派专业辅导教师到各校开办讲座20多场,举办师资培训40多场、受训教师近万人次。同时,对基层留守流动儿童、失足青少年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加强突发事件后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辟网络辅导平台。在“福州数字青少年宫”开辟专题,提供免费的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等专业服务,通过网络发帖、跟帖,增强了心理咨询辅导的时效性、互动性和针对性。目前该网站心理咨询访问量超过35万人次,公开回复咨询2500多条。
二是全面覆盖,构建立体推进格局。打造校园里的“心灵港湾”。下发《福州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督促各中小学规范建心理咨询室并配发相关教育软件和箱庭游戏材料。建立34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分别挂钩帮扶一所农村学校。涌现出了福州二中、八中、钱塘小学等一批较具水平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搭建家门口的“心灵小屋”。推动县(市、区)建成7个县级辅导站,推动五城区建成300多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校外心理辅导网络。构筑社会关爱的“心灵通道”。成立“福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团”,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专业志愿者参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和咨询辅导工作。推广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中心模式,整合福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及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资源,探索推进社工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三是着眼长效,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以机制保障持续。市县两级均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把该项工作纳入市县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测评和文明学校创建内容,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组建了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分学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各级文明办每年牵头举办现场观摩交流、调研督查等活动,推动基层单位落实相关工作。以整合强化队伍。在社区方面,依托福建师大远程继续教育中心等,对社区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形成辅导队伍的基础力量;聘请高校及市级辅导站专家和辖区学校心理咨询辅导老师,成立专家顾问团,形成辅导队伍的核心力量;整合辖区共建高校专业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形成辅导队伍的补充力量。在学校方面,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组织教学观摩、课题研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课程、工作量及职称评定,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龙头、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以传播扩大效应。组织市属新闻媒体宣传相关工作经验成果,在《海峡教育报》中考专刊、高考专刊上开设“咨询师在线”、“成长故事”等心理教育专栏,在各校刊校报刊发市级站点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及地址,利用公益广告和社区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提高社会知晓率。大力宣传推广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鲲鹏青少年事务中心、市教院二附小等典型经验,不断扩大影响面。
(供稿:福州市文明办 编辑:张如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