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猪肉价格会继续下降?秋收秋种如何?权威回应来了
2021-10-20 作者:谢艺观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谢艺观)近期连阴雨对秋收、秋种影响如何?猪肉价格会是什么走势?大面积亏损下,该如何保障养殖场(户)的积极性?化肥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成本增加如何解决?

20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对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回应。

秋粮增产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新高

据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量质并增,产量2916亿斤,增加59.3亿斤;早稻实现增产,产量560亿斤,增加14.5亿斤,连续两年增产;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已近八成。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对于近期多地出现的连阴雨天气,曾衍德表示,对秋粮产量影响总体有限。

“从各地实打实收和农情调度情况看,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洪涝和干旱,秋粮确实是减产了。但其他主产区秋粮多数是增产的。总的看,全国农业受灾程度轻于常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数据显示,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左右,近10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3.6亿亩,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今年农业灾情应该是近10年最轻的一年。

“9月份以来的持续降雨不仅影响秋收,更主要影响秋种,由于土壤普遍偏湿,腾茬整地困难,冬小麦播种受阻。”潘文博指出。

针对秋雨对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潘文博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三件事:一是抓好秋收扫尾,确保颗粒归仓;二是抓好秋播秋种,力争冬小麦面积不下降或少下降;三是抓好冬前和早春的麦田管理,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将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

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场(户)大面积亏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9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增长60.9%,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5.2%。今年1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在会上介绍,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每公斤21.03元,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76.7%。

那今后一个时期生猪行情走势会如何?生猪养殖是否持续亏损?

孔亮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孔亮介绍,从6月份开始,农业农村部针对生猪产能过剩的苗头,已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并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7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环比连续3个月减少。

化肥价格走高,一次性补贴弥补种粮成本上涨

不少农户反映,今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较多,种粮成本增加明显。

对此,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在会上表示,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受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是原材料涨价明显。煤炭、天然气、硫磺等化肥原料价格涨幅较大。二是国际化肥价格大幅攀升。由此拉动了我国化肥出口明显增加。三是社会库存处于低位。春耕结束后化肥价格高位运行,流通环节存肥意愿较低。

据唐珂介绍,1-9月份,国产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和复合肥平均出厂价每吨为2279元、3186元、2568元和2696元,同比分别涨25.2%、30.1%、23.7%和21.3%,涨幅比较明显,推高了今年粮食生产的成本。

“化肥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唐珂表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化肥供应,并通过一次性的补贴弥补种粮成本的上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抓保供稳价;二是抓补贴落实;三是抓农资打假;四是抓科学施肥。

2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国内化肥价格快速上涨,已达近十年新高。为做好化肥市场保供稳价工作,10月20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拟通过低价竞拍方式组织第一批钾肥储备投放。(完)

关键词:猪肉价格,秋种,秋收,农业农村,化肥价格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