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高考作文题为啥这么出?权威设计思路送给你

2024-06-07 15:00 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记者7日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获悉,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试题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3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新课标I卷

设计思路: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新课标II卷

设计思路:

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全国甲卷

设计思路:

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