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在祖国舞台上奏响古典乐

2024-06-03 16:19 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静

走上音乐道路

青年施坦威艺术家何云天多年来在北美和欧洲地区进行演出,并在国际上获得多个钢琴比赛大奖:2018年获得在施坦威音乐厅举办的“闪耀之星”比赛冠军;2019年获得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音乐大赛钢琴第一名及“大赛演出签约特别奖”。

何云天4岁与钢琴结缘,师从深圳大学钢琴系主任周春虎教授。琴键上跳动的音符与回响的旋律,伴随着他的童年。他说:“我很早就意识到,钢琴是我生命中分不开的一个东西。”

他走上这条道路“并非高压出来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过他练琴,是他内心对音乐的渴望,驱使他走进了音乐的世界。还未走上音乐专业道路,在深圳育才中学就读时,何云天面临着繁重的课业。“作业要做到晚上快12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坚持每天练琴,练到差不多凌晨1点甚至2点”。

海外求学期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便自然而然地将爱好变作了事业。何云天跟随一位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博士学习,先后师从伊斯曼音乐学院的道格拉斯·汉菲尔斯教授以及曼哈顿音乐学院的杰弗瑞·科恩教授,并取得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学位。

何云天至今难忘一次受邀回国演出时,因为临时更换曲目,他不得不放弃准备了一个暑假的曲子,转而在9天之内学习长达几百页的新曲。他还提到去欧洲表演时转机10趟的经历。“这种事对于演奏家来说太普遍了。”何云天说。

选择回国发展

2023年9月,何云天签约成为四川交响乐团的驻团艺术家。之后,何云天在重庆金源艺术中心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同年11月4日,他在深圳云颂公益音乐厅又上演一场钢琴独奏会,将悠扬动人的乐声带给每一位观众。

谈及回国的理由时,何云天表示,除了受到四川交响乐团的邀请外,还有对中国古典乐发展前景的看好。他怀抱着推广和发展古典乐的抱负回到国内,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国内市场有一批懂得古典乐的观众,以及学习古典乐的孩子们。但他也认识到,中国学习古典乐的人比国外多,但“国外的整体欣赏环境比国内成熟”。“现在的观众主要是家长带着他们年幼的孩子,家长普遍是60后、70后”,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古典音乐的教育。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到更多观众,从而推广古典乐呢?何云天做出了他的努力。

他意识到一个在业界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只是为了比赛去学习,因而只会去演奏非常冷门的乐曲。“如果是这样,第一次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是绝对不会再买票听第二场的。古典乐也只会是曲高和寡的艺术。”

因此,结合国内观众的实际情况,何云天在回国后对表演的曲目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他将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曲目,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片段、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等,改编成钢琴曲,让每一位走进音乐厅的听众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共鸣,进而,他们才会愿意再次踏入古典乐的世界。

怀抱热爱之心

在被问到音乐道路上什么最重要时,何云天给出的回答是“热爱”。他说:“如果想真正走这条专业道路,一定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没有长久的热爱,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很容易走偏路。因为这是个马拉松长跑,不是获得了大奖就可以功成身退。”

2023年11月5日,何云天钢琴大师课正式举办,他在课上耐心教导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他试图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我认为现在国内不缺学琴的学童,缺的是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学琴的琴童。”他说,“我在课上经常跟他们开玩笑,问如果有一天你中了千万元彩票,还会练习吗?”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何云天想教给学生的道理:不要功利地去学琴。谈及此,他不免有些惋惜。在国外他见到许多学琴的人,其中一些人最初技术很好,之后却停滞了,然后再也弹不出来。“这条路是非常需要内驱动力的,它是一个长跑。”他再次强调。

何云天的钢琴长跑从未停歇。展望未来,他希望将重心放在国内,继续在全国巡回演出,开展教学工作,与各大交响乐团合作,为推广古典音乐不懈努力。他相信古典音乐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天地,而他愿意投身于这片天地之中。

关键词:何云天,古典乐,莫斯科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观众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