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如何科学控制流入黄河的泥沙量?看治沙新技术

2024-06-05 09:07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吴静

“三北”工程,是指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六期工程的建设阶段。水土流失是“三北”工程治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治理水土流失,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多年以来,黄河治理的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治沙。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症结所在

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从黄河流域看,有一些重点的区域,特殊的类型和关键的位点,我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统筹的安排:

在黄河流域仍然有几个沙漠沙地直接流沙入黄,包括我们共和盆地的黄沙头,还有塔拉滩。

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那个是腾格里沙漠,是在入黄的最前沿的。风大的时候,风沙就直接入黄了。

在内蒙古磴口附近的刘拐沙头,它是乌兰布和沙漠的粗沙入黄区。

在“几字弯”这个地方还有乌兰布和库布齐和毛乌素沙地也是直接入黄的沙头、沙口和沙源。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实施一些工程手段,要斩断沙头。在鄂尔多斯高原有一个砒砂岩区。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粗砂入黄,就是它的沙粒比较大,它会下沉到河道里面,抬高河面。所以我们要加快这个控制工程。

“几字弯”治沙难题如何破解

有新技术!

横贯黄河“几字弯”地区的水蚀风蚀交错带,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作为黄河泥沙来源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沙地形成和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在内蒙古的鄂托克旗可以看到茫茫的沙海,这就是毛乌素沙地。眼下,正值雨季,当地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着飞播作业。

鄂托克旗共有977万亩的沙化土地,其中有70万亩这样的明沙区,今年鄂托克旗将对先期的25万亩明沙进行综合治理,这么大面积的治理任务,飞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像这样的一台大型的飞播无人机,它可以一次性搭载40到60公斤这样的种子,并且它的速度能达到每秒14米,解决了在复杂地形下人车无法进入这样的一个大规模播种的难题。

在飞播之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朋友”——植树机器人。上面的白色部分是用来装苗木的,它可以一次性装载1700株,下面就是覆土机、水箱。它将我们平时在植树过程当中的松土、落苗、压土多个环节集于一体,它每8秒就可以种植一棵沙柳,一天可以种植1.2万棵左右。

40多年来,沙区百姓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下,不断解锁治沙的新的路径。

神奇的沙漠“活皮肤”

这些年,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生物结皮”。它的全称是生物土壤结皮,也被称为沙漠“活皮肤”。它不仅能够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扩散,还能为沙漠生态系统提供新的生命活力。目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已被“解锁”,并在宁夏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实验。

砒砂岩上的生机

在晋陕蒙接壤地区,这里一道道墚就像是梳齿,数不清的毛沟连着支沟,裸露的岩层红白交替堆叠。这些岩层干燥如石,遇风成砂,遇水如泥,岩体上几乎寸草不生,这就是被称作“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

据了解,砒砂岩区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其面积仅占黄河流域的2%,但产生的粗泥沙却占到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的四分之一。

这令人头疼的砒砂岩该如何治理?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黄河“几字弯”,全旗总面积大约7700平方公里,砒砂岩区面积就达5800多平方公里。当地人发现,将黄土、农家肥按不同比例与砒砂岩进行混合,种植苹果树,结出来的苹果甜脆多汁口感好。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目前,准格尔全旗已经有六成砒砂岩土地得到治理。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暖水乡德胜有梁村位于被称为生态“顽疾”的砒砂岩严重裸露区,村里多年来难以发展起像样的产业。庄稼种不活,土地没收成,出路在哪儿?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着通过更换品种,来寻找能在这片土地生存下来的作物。

德胜有梁村位于背风向阳的阳坡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出产口感甜美的果子,因此当地人将试种范围圈定在了果树上。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当地人发现苹果树能适应当地的气候,产出高品质的果子,卖个好价钱。

在砒砂岩上种苹果树的尝试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砒砂岩上都能种苹果树,种果树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今年,准格尔旗计划攻坚最难治理的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持续与砒砂岩展开较量。

黄河“几字弯”地区治沙 成果几何?

四十多年来,通过治理,黄河“几字弯”地区的治沙工作,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各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地方。绿洲与漫漫黄沙相依,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为了保护母亲河,2008年,当地启动了沙漠治理工程,通过压沙障、建大型阻沙林带、人工种植梭梭、沙棘等耐旱沙生植物,有效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的通道。如今,从空中俯瞰,流动的沙丘被紧紧锁住,守护着黄河安澜。

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董志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塬是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它植被稀疏、土壤疏松,黄土厚重,沟壑纵横,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近十年,这里启动“固沟保塬”工程,按照塬面径流调控、沟头沟岸加固防护、坡面综合治理、沟道水沙集蓄的“四道防线”进行布局,形成了立体防治体系,治理成效明显。

陕西吴堡川口村,是一个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小村庄。曾经,这里植被稀少,裸露的山坡一遇降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几十年来,村里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淤地坝等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如今,村里林地面积已经超过4000亩,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发展乡村文旅,面貌焕然一新。

观察丨黄土高原披上绿衣 水土保持任重道远

经过种种手段、久久为功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路上升,由之前的34%提高到现在的63%以上。通过治理,“三北”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当然,黄土高原仍有很多水土问题亟待解决,治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关键词:砒砂岩,粗泥沙,黄河流域,黄河泥沙,泥沙量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