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中非合作论坛|综述:从“绿色长城”看非洲防治荒漠化进展与挑战

2024-08-26 16:50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综述:从“绿色长城”看非洲防治荒漠化进展与挑战

新华社记者

非洲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大洲。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显示,约45%的非洲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其中55%有进一步荒漠化的风险。为遏制撒哈拉沙漠扩张,非洲国家近年来开展以“绿色长城”计划为核心的荒漠化治理,充分借鉴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与技术,收获显著成效。

非洲“绿色长城”取得成效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苏丹草原以北,在自然因素及过度放牧和资源开采等人为因素作用下,成为非洲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遏制撒哈拉沙漠南扩,非洲国家开展了以“绿色长城”计划为代表的治理行动。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发起于2007年,由非洲联盟主导。2012年,非洲部长级环境会议通过了落实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地区协调战略。

“绿色长城”计划的最初目标是在萨赫勒地区种植长7700千米,宽15千米的植被带,西连塞内加尔,东达吉布提。如今,该计划已演变为一套综合性的荒漠化治理体系,成员扩展至20多个国家和组织。其目标是2030年修复1亿公顷土地,封存2.5亿吨碳,创造100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07年至2018年,原定计划区域内已有400万公顷土地被修复,若加上计划扩大区域则共有约1800万公顷土地得到修复,植物生物量较2007年增长20%,创造了35万个绿色岗位,产生9000万美元收益。土地修复进展较突出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尼日尔和塞内加尔。

中国治沙经验助推

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表示,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灵感,来自中国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已多次举办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和建设技术培训班。

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签署合作备忘录,在生态系统监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领域开展合作,增强非洲国家防沙治沙能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主任雷加强表示,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目前在研究方面,双方阐明了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的时空格局,揭示了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圈定了土地退化、植被受损、风沙危害的敏感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双方初步完成了非洲“绿色长城”荒漠化图集,建立了非洲“绿色长城”生态系统管理案例库。

在研发方面,双方注重因地制宜,集成适应于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即沙漠城市流沙治理模式、沙漠公路沙害治理模式、丘陵地集水造林模式、退化草地修复模式等。

例如,针对埃塞俄比亚草地退化以及灌丛入侵的问题,中非双方携手构建“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模式,植被恢复成效显著。

在毛里塔尼亚,中方为该国首都防沙治沙、流沙治理贡献了高抗逆性灌草种选育、多尺度固沙网格组合、滴灌植被建设等技术,还提出了毛里塔尼亚首都圈防护体系建设的“两区三带”规划方案,成果喜人。

推进面临诸多挑战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估计,要达到2030年修复1亿公顷土地的目标,修复速度应提至每年820万公顷,为此每年需支出36亿美元至43亿美元,任务严峻。公约秘书处认为,受安全局势动荡、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各国进展差距较大、协调不畅等内外部原因影响,“绿色长城”计划推进面临挑战。

“绿色长城”计划11个创始国中有10个为最不发达国家,资金不充裕导致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项目拖延严重。

专家认为,非洲国家应加强技术培训,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凝聚大众理念共识,发挥人民群众在林地维护、实地数据采集及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雷加强指出,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希望通过联合开展技术试验、技术培训、技术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中国方案,让荒漠化防治造福人类。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