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履职开拓创新 更好服务全市大局 陈万里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 9日,在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受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托,陈万里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共泉州市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扣“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总体部署,切实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工作机关的作用,全面完成本届常委会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五年来,常委会共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7次,召开常委会会议38次,审议法规草案3项,决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规案2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86项,开展执法检查13次、专题询问8次、专题调研157次、满意度测评20项,审查规范性文件445件,作出重大事项决定、决议53项;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14人次,组织宪法宣誓31人次,完成614人次的代表资格审查工作。 一、坚持突出特色确保质量,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 紧锣密鼓抓好筹备。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及时成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设立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抓好立法工作安排、立法制度和立法能力建设等环节,为开展立法工作奠定基础。 扎实有序推进立法。起草、出台和施行我市首个地方性法规《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从程序上规范我市立法活动。认真制定、扎实推进2016年立法计划。突出泉州特色,确定《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为我市首部实体法立法项目,历经11个月精心调研、论证、修改、审议,完成制定并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该法规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启动制定第二部实体法,初次审议《泉州市市区内沟河管理条例(草案)》。科学编制2017年立法计划和2017-2021年立法规划。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市委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制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编制办法、法规审议工作指引、立法流程图、立法顾问与立法咨询专家聘任暂行办法。建立与市政府立法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注重发挥政府在立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和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聘任首批立法顾问8名、咨询专家46名,有效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聚焦“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听取和审议民企“二次创业”、互联网经济发展、“数控一代”示范应用、实施“泉州制造”2025纲要等8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等11个专题调研,对旅游法进行执法检查。聚焦“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区”,密切关注“金改区”、“民综改革试点”、“海丝先行区”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聚焦“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城”,听取和审议泉州市总体规划实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崇武至秀涂海岸带环境资源保护、垃圾处理产业园规划建设等13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森林法等7个执法检查,对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资源保护专题询问。高度关注“三农”工作,开展精准扶贫、“七库连通”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调研视察。 促进改善民生福祉。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连续多年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等开展调研,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社区矫正、人民陪审员工作、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等调研,组织禁毒法执法检查,针对防范和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进行专题询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全民健身、石结构房改造、安置房建设、少数民族权益等47项工作进行调研检查,促进有关方面采取措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加强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认真贯彻预算法,听取和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查批准本级预决算,促进政府规范预算编制管理,保障民生和重点项目支出。监督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先实现全口径政府预决算监督,典型经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注重加强政府性债务审查监督。 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听取和审议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报告,组织行政诉讼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市法院关于执行工作、市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等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报告,敦促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重视行政审判应诉工作。加强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坚持抓好人大信访工作,五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3392件,接待来访2045批2982人次。 改进创新监督方式。注重运用开展专题询问,对“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刚性。在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督办议案决议中,注重明察与暗访有机结合,发挥代表作用与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有机结合,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对重要监督议题,强化跟踪落实和持续监督,坚持焦点不变、一抓到底。连续11年对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开展监督,推动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完成整治项目1200多个,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坚持抓住重点规范程序,决定和任免工作实现新进展 保障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坚持每年组织专题视察、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切实抓好议案决议落实,确保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重大决定更有权威性和实效性。本届人大一次、四次会议,分别作出加快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两个议案决议,有力推动解决泉州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政府已确定,今年开工建设白濑水利枢纽项目。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加大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力度,推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审查批准部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桃花山生态保护区利用规划,推动中心城市加强统筹,加快环湾向湾发展。审议批准生态市“十二五”规划建设纲要,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认真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化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全市“七五”法治教育作出决议,落实依法治市工作部署。审议通过与丹麦霍尔拜克市、马来西亚古晋南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扩大泉州“海丝”朋友圈。 切实规范人事任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有机统一,确保党委人事安排意图得以实现,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规范人事任免工作程序。严格执行拟任人员供职发言制度,施行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对被任命人员的监督。 四、坚持完善制度强化保障,代表工作激发新活力 提升代表履职素质。举办市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完成对本届代表的轮训。抓好“双联”制度贯彻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经常深入各挂钩县(市、区)走访代表,接访群众,了解民意呼声。广大代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原选举单位、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代表执行职务机制,建立代表履职请假制度,增强纪律规范约束。加强代表风采宣传报道。加强代表法纪教育,要求代表深刻汲取辽宁、湖南衡阳等地破坏选举案和拉票贿选案教训,增强政治定力,严格依法履职。先后对12名违法违纪的省、市人大代表,依法处理其代表职务。 拓展代表活动渠道。坚持组织代表开展年中专题调研和年底集中视察,引导代表围绕各时期全市工作大局建言献计。有计划地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有关视察调研、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等活动,五年间达1673人次。指导、支持基层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推荐代表参加听证会、旁听法院庭审、参与诉讼调解。 增强建议办理实效。修订《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规定》,制定《代表建议满意度测评工作规定》,进一步提升代表建议办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每年遴选出若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议件,由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有力推动建议办理得到落实。重点促进“不满意”件办理落实。一批涉及产业、城建、民生、环保等领域的建议得到有效办理。做大港口事业的建议已被纳入泉州港复兴计划,中心城区建成一批公共停车楼,代表多年提议的取消刺桐大桥收费已经实现,在城市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全面启动。五年来,共督办代表建议1777件,满意率和办结率均有较大提高。 精心指导和组织人大换届选举。组织好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严格代表人选标准,把好代表“入口关”,选举“组织关”和全过程 “监督关”。全面完成三级人大代表选举,广大选民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新一届市县乡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得到提高,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提升素质改变作风,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四个自信”、“四种意识”进一步增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对“四风”问题整改;修订完善一批制度;坚持“四下基层”,深入挂钩重点企业、贫困乡村指导工作、解决困难,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明显改进。 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持续开展“四有”主题实践活动和“四力”机关创建活动,促进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新提高。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一批业务骨干得到提拔交流,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市人大机关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机关党委连续12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绩效考评连续四年跨入市直机关优秀行列。 推进宣传研究工作。组织纪念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泉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等系列活动,开展5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办好《泉州人大》刊物和泉州人大网站,与泉州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设“人大在线”访谈节目。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 加强工作联系与交往。自觉接受上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加强与兄弟城市人大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外国地方议会友好交往,推进与台湾市县议会互动交流。注重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指导,全市三级人大联系密切,合力效应增强。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人大工作,必须把牢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必须找准站位,服务中心大局不偏移;必须践行使命,推进法治建设不松懈;必须牢记宗旨,维护群众利益不含糊;必须开拓创新,推动与时俱进不停步。始终把开拓创新作为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首次开展专题询问,首次对“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首次在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上使用电子表决器,首次行使否决权对有关议案说“不”,首次委托专家团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等。通过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确保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生机。 今后五年工作和2017年主要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我市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期。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共泉州市委领导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泉州作出新贡献。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建议今后五年工作的努力方向: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主张;二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三要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职成效;四要进一步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五要进一步抓好人大自身建设。 2017年是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开局之年。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五个泉州”建设为主题,更好地服务全市大局 围绕打造万亿经济强市、海丝重要门户城市、美丽幸福泉州、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心选题,开展监督。着眼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监督力度,促进泉州经济稳中有进。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开展旅游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专题调研。对市政府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等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二、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主线,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 紧扣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农”工作等重大民生问题有效开展监督。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加大扶贫工作监督力度。组织对补充耕地任务完成情况、华侨回国定居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利用、加强全流域水环境保护情况、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持续加强对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议案决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市政府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和防范打击虚假信息诈骗工作专题询问、社会救助专题调研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三、以提升法治水平为主导,更好地促进法治建设 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推动宪法深入实施。立足人大职能,推进法治泉州建设,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督促《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有效实施,制定实施《2017-2021年立法规划》和《2017年立法计划》,继续开展《泉州市市区内沟河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审议工作,并争取下半年有一部新的法规草案进入一审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支持和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开展监督法、民事诉讼法、教师法、国防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对市政府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森林法和旅游法执法检查等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组织开展“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启动实施情况专题调研,以及档案法、福建省档案条例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听取和审议公安基层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市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市中级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情况专项工作报告。畅通信访渠道,推动群众信访问题依法及时解决。 四、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主调,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深化“双联”工作,落实好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制度,制定出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实施意见。制订代表培训计划,增强代表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建立健全代表履职制度机制,组织好闭会期间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等活动,坚持邀请同级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调查研究。完善代表小组活动机制。完善代表信息资料库。在市县两级人大启用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档案,完善代表履职情况登记与评价机制,建立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制度,加大代表履职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代表议案建议督办机制,对部分市政府研究处理代表建议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加强代表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人大代表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强化纪律约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五、以提高履职能力为主责,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党风廉洁等方面的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和扩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完善人大常委会和机关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创新人大工作方式。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抓好人大干部培训工作。密切与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联系,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指导。 |
针对南音传承普及和文化弘扬问题,市人大代表连提两建议—— 鲤城建南音博物馆 音乐教师学南音
泉州师院南音专业的师生们表演南音名曲 早报讯(记者 许奕梅 王柏峰 文/图)南音,作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泉州传承千年,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弘扬和继承。在今年泉州市两会上,作为南音传承人的市人大代表郑芳卉就提出建议,在南音的发源地——泉州鲤城区建立南音博物馆,在中小学建立南音专业教师队伍,推进南音进课堂工作。 现状 “府城音”受冲击 南音进课堂成效不高 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长、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郑芳卉是南音第五代家族传承人,据她介绍,在《泉州方音教程》中提到:“从语言文化的传习上,一向以泉州府城(今鲤城区)的方音为基准。”鲤城也是泉州南音的发源地。 然而,近年来“府城音”也受到“厦门腔”、“海口腔”的冲击。“有些外来游客会误以为‘厦门腔’是南音腔的根。”郑芳卉说。 另外,郑芳卉也感觉到,目前南音进课堂举步维艰,在中心市区,虽然有像西隅小学、培元中学、泉州七中等个别南音进课堂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但有些只是教唱几首曲子应对比赛,离普及相去甚远,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还未能真正开展南音进课堂,而多数在校音乐教师几乎不会唱南音。 建议 鲤城建南音博物馆 扩大南音师资队伍 郑芳卉说,现在有专家考证,南音祖师爷“老爷祖”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音chǎng),但还有很多关注南音的人可能都不清楚南音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为此她建议在鲤城区设立泉州南音博物馆,以确定鲤城为泉州南音之“根”的地位,让来自海内外的南音社团、南音爱好者们来泉寻根,四方游客能有地方更好地了解南音。 另一方面,她建议可以以鲤城区为试点,由泉州市教育、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传统南音的培训计划,组建南音师资队伍,而后逐渐向其他县(市、区)推广,争取用2到3年时间,在泉州建成一支稳定的中小学南音师资队伍。同时每年择优录用部分泉州师范学院南音系优秀毕业生充实南音专职教师队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回应 融入更活态展示形式 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泉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作为南音发祥地,地位不可撼动,目前全市也设立了上百所南音传习所,有一支完备的南音传承队伍,如果建立南音博物馆论证可行,部门都会全力支持。 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提出,泉州博物馆内目前就有南音文化展示区,但建议可以借助音像科技手段,融入更活态的南音展示形式。另外,目前泉州的南音演出点也很多,应该将这些作为旅游资源更好地整合,向海内外游客推介。 “目前南音在校园的普及情况还不是很理想。”泉州市教育局体卫艺教科黄科长说,目前泉州1000多所中小学里,常年开展南音学习活动的仅有200多所,除了市区,以晋江、石狮一带分布较多,这也和当地的南音文化发展有关系。 此前,部门也曾尝试对音乐教师进行南音培训,但几期下来收效甚微,一方面因为简谱和南音乐谱相差甚远,要互通较难。而要招收南音专业教师入校教学,也要先解决编制问题。 |
泉州加快海丝新城集聚发展 打造沿江滨海展示面
洛阳江桃花山一侧,将形成一条美丽的江滨景观带 东南网1月10日讯(海峡都市报两会报道组 文/图)加快海丝新城集聚发展,是如今泉州市委、市政府核心工作的浓重一笔。市长康涛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古城提质、新城集聚这两条主线贯穿其中。海丝新城要“聚”,既要实施综合交通提升行动,打通环湾“大动脉”,吸引人气;更要实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行动、公共配套设施提升行动方案等,留住人气。 按照去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泉州将围绕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紧抓环清源山、两江流域、城区重要节点景观绿化,推进城市防洪排涝提级、夜景工程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提升人居品质和城市形象。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名词解释,带你了解海丝新城的宏伟蓝图。 生态景观建设提升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市区城中山保护管理,基本建成山线示范段、滨江北路水线,实现泉州植物园部分开放。深化晋江下游生态整治,提升“两江”沿岸、城市门户廊道、主干道景观,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袖珍公园。 公共配套设施提升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完善供水、供气、排水系统,开工建设金鸡水厂;推进内涝防治工程,抓好海绵城市试点;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做好中心市区内沟河截污,逐步建立雨污分流体系;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同步配套教育医疗、公共文体、社会保障等设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车站口袋公园扮靓都市街景 海丝新城与环湾泉州 泉州市规划局一负责人介绍,海丝新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区别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的“泉州市980平方公里的环湾区域”。海丝新城的概念与泉州保护建设古城相呼应,也就是在做好古城保护利用的同时,泉州也将注重建设新区。 海丝新城的提法,实际上与“环湾、向湾、同城化”的环湾泉州建设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泉州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泉州城市建设、生态景观和人文活力与文化特色名片的核心区域。 据介绍,去年已编制环湾新城空间控制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目前正在报请市政府批复,另外还开展了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建立了环湾规划审批报备制度,实现中心市区单元控规全覆盖。 拿得出手的城市景观线 “城都是为民而建的,新城集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集聚就是人气。要吸引人气,既要打通交通线,让人愿意来并且方便来,也要扮靓生态景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让人愿意留下来,以此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泉州市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由此,泉州提出打造“东海会展中心—滨海公园(公共文化中心)—后渚片区—城东”的沿江滨海城市展示面。其实,就是打造拿得出手的城市景观线。 从路径来看,这一展示面是沿着泉州晋江和洛阳江为生态景观轴线而延伸辐射的,各个生态景观、公共服务配套等重大项目单元分头并进,通过串点成面,共建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链接 今年哪些景观将提升 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透露,在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方面,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目前已初具雏形,计划今年春节前完成2.5公里示范段的景观整治、修复、提升,并向市民开放。示范段其余1.5公里路段因需预留给天空栈道、观海览胜节点提升工程作为施工通道,路面结构层暂无法实施,待节点提升工程完成后铺设对市民开放。 此外,今年将组织实施好丰海路晋江大桥以西段道路绿化、中芸洲北侧至晋江大桥下沿江绿地改建带状公园等中心市区春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椰榈风情”景观。做好刺桐路、温陵路、少林路、新华路、新门街、笋江路等街头绿地景观提升,泉州南、泉州西、泉州北和西福高速等高速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 |
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 重点流域百个整治项目今年实施 本报讯(记者 谢曦)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历来受到泉州市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早在2006年,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由此开启泉州市近海治污的大幕。 历经10年,泉州市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如何?下一步要如何巩固提升整治成效,永葆蓝色“腰带”绕泉州美景?为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去年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项调研。今年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再度聚焦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纷纷建言献策。 整治成效 晋江水系水质“十二连优” 2006年以来,围绕落实市人大《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和市政协有关重点提案,泉州市重点流域和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158.87亿元,完成整治项目1087个,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 监测数据显示,泉州市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水平,19个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晋江水系水质状况连续十二年保持优;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山美水库22项检测指标中,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的有21项,随着山美水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的实施,总氮浓度呈下降趋势。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71.4%,排名全省第二。12条主要入海河流中有10条水质较整治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专项调研 发现部分治理项目进展滞后 就2016年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调研。调研报告认为,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成效显著。但部分治理项目进展滞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部分流域、海域污染依然存在。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督落实、加强截污治污,营造共管共治格局,科学制定2017年整治计划,确保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深化重点流域、跨境流域、小流域污染防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扎实推进近海水域治理。 多方建言 水环境需综合治理一体推进 今年市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对水环境整治的关注,已不仅仅是重点流域(近海水域)这样的“大动脉”,还延伸到了“毛细血管”。 市人大代表戴建生建议,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帮助上游地区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资金补助,力促沿岸乡镇镇区和居民密集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等水资源保护设施建设。 “治理黑恶臭水体是加强生态环保的重要举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市人大代表蔡进强建议,治理黑恶臭水体时,需重视综合治理,一体推进,采用“源头控源,过程截污,末端治理”的办法彻底解决。同时,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宣传,真正调动起老百姓在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等全过程参与的热情。 市政协委员洪凤鸣也从工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综合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河流的综合利用及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对九十九溪水污染整治的具体建议。 部门表态 今年重点流域整治项目开始征集 “泉州市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的意见,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的科学治理,科学谋划年度重点流域整治计划。”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市流域办已编制下发《2017年度泉州市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积极征集2017年重点项目。“2017年度,泉州市将继续以饮用水水源保护整治、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业污染整治、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为重点,全方位推进重点流域乃至全市流域综合整治,预计2017年度将实施整治项目100个以上,投入资金不少于10亿元。” 同时,泉州市近日已下拨2016年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11383万元,用于泉州市山美水库水环境保护,以及洛江区、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的小流域“赛水质”、小流域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项目等。 此外,市区内沟河主要由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市水利局、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等管理。目前中心市区已建立常态化清洁机制,由辖区的街道负责对内沟河水面漂浮垃圾进行打捞、保洁。根据相关规范,中心城区每五年对内沟河组织一次清淤。在2016年,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已完成市区八卦沟、田安渠、东环城河、七中沟、新门大池进水口等8条淤积河段的清淤疏浚,清淤长度近5000米。今年仍有多条内沟河将开展清淤工作。当前,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内沟河管理已进入立法阶段,黑臭水体、内沟河加盖等一系列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
市中级法院工作报告:破解执行难 五年受理案件65.25万件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五年受理案件分布情况(来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早报讯(记者 许小程)昨天下午,在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欧岩峰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全市法院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严惩电信诈骗 五年审结1331件 自2013年以来,全市法院案件量每年高居全省首位,以不足全省1/7的办案力量,办结超过全省总数1/5的案件。过去五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案件65.25万件,审、执结60.4万件,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68%、57%左右。其中,2016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20.35万件,结案15.49万件,均创历史新高。 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全市法院始终保持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犯罪的高压态势,五年来审结黑恶势力、严重暴力、多发性侵财犯罪等案件1.77万件;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124件、电信诈骗1331件;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829件共1029人,其中被告人原为处级以上干部有19人。 过去五年,全市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88万件,涉及医疗、住房、就业、社保、养老等领域,并创建了泉州特色家事审判品牌;审结一审商事案件22.65万件,受理了涉及37家企业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案件。2016年,法院成功重整诺奇股份案,成为全国H股上市企业重整成功的首例。 过去五年,全市法院着力破解“执行难”问题,执结案件14.55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额177.3亿元,共有12.41万人次被纳入失信名单库公开曝光平台。 首创统一送达全域通平台 过去五年,全市法院扎实推进司法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规范化适用范围扩大至23类常见犯罪。稳步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实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全市人民陪审员增选后已达1205名。 2016年,法院在全国首创统一送达全域通平台,建立送达名册登记公示制度、跨区域协助送达信息系统、送达地址确认和效力约束机制,有效解决了送达多、异地送达难、公告送达频等难题。2016年8月起,法院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全市首批遴选入额法官596名。 争创更多司法领域“泉州模式” 今后五年,全市法院将进一步完善司法政策措施,提升司法服务效果。营造经济社会发展一流司法环境,依法审理涉及公司企业、金融借贷、兼并重整、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案件,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打击犯罪,坚决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统一裁判尺度,规范司法强制措施和处置程序。推动司法能力和司法体系现代化,建立权力和责任清单、审判团队和专业法官会议,争创司法领域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泉州模式”。 |
市政协委员建议—— 借势周边城市资源加速发展小城镇 本报讯 (记者温文清)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英良石材集团董事长刘良提出了《关于加快水头镇借势厦门资源加速发展小城镇的建议》,他建议,泉州小城镇建设要借力周边,特别是要主动承接厦门发展的外溢效应。 刘良认为,水头镇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与厦门经济特区接壤,有着泉州“南大门”之称,如果能够借助泉州建设南翼新城的“东风”,响应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将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水头镇的地理优势还可以助其很好地成为厦门发展外溢之后的宜居小城。 刘良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建设现有的设施,借势留住人才,让各类人才,特别是三产的贸易服务型人才落地生根。要打造南安“产城相融”的范本,抓住一个产业,一个小镇,一座城的概念,将小城镇的定位往产业方向引领,形成水头自己的特色。水头镇要建设石材特色小城镇,承接的不只是厦门房地产的外溢,更有人才及金融产业的回流与转移,未来随着空间转移的难度下降,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向更具性价比的小城镇转移。因此,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要有充分预见性,提前预留一定的空间。 当前,可以先加强打造“石材精品街”,即从水头高速出口开始直至现在沿海新区,着手进行贯穿水头重要城区的美化建设,其中包括对户外广告牌、街面升级的美化等,率先营造出有格调的新兴城镇形象,让人们逐步接受更时尚、更有感染力的新水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