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半个多世纪依然伫立的知青农场老屋。 游客在罗源县松山镇“工厂式乡村游”中体验酿酒。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洪映 刘其燚 文/图)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迎来福州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一百多位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战天斗地的辛劳汗水,也流下苦乐参半的青春血泪;如今,当地政府依托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纯美的生态环境,发展“工厂式旅游”,重现上世纪60年代知青劳动、生活场景,提供采茶、酿酒等传统技艺体验平台,让“记忆”和“技艺”一起复苏——这里就是罗源县松山镇刘洋农场。 万亩生态茶山 寄托知青情怀 日前,记者从罗源松山镇驱车沿山路行驶,不到半小时即到达刘洋农场。刚一下车,一缕专属于茶山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令人顿觉神清气爽。在松山镇党委副书记杨莹霞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沿着茶园登山道缓步而行,如同置身绿色海洋。 “这一片山头就是1963年全省首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辛勤劳动的根据地之一;登临山顶,罗源湾新城和港口将尽收眼底。”杨莹霞说,这片茶园自知青开辟以来就生生不息,目前已达万亩规模。 据介绍,当年共有700多名来自福州各地的知青到罗源,分赴松山吕洞林场、迹头水产养殖场、刘洋综合农场等多个知青点,其中一支170人的“燎原园艺队”就扎根刘洋山,垦地开荒,栽出茶园果林,还办起刘洋历史上第一所学校。杨莹霞说:“刘洋凝聚着老知青们深刻难言的情怀。”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许多知青点已不复当年模样,唯有刘洋农场保存较为完好,清一色青石搭建而成的茶厂、礼堂和职工食堂、宿舍等建筑依然伫立、无惧风雨,因而老知青们也多次在这里举办知青周年纪念活动,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行走茶园中,一派山野之趣,不时有野兔雀跃而过,一转弯又见三五只羊儿结伴同游、穿梭茶园。“这里生态保护较好,是难得一见的纯净天地。”杨莹霞说,依托人文历史和环境优势,“工厂式旅游”项目将着力开发“登山健步”“亲子采茶”“亲子制茶”等活动,让父母和孩子在共同的劳动、学习中,感受当年知青的劳动场景和苦乐体验,了解那个年代的精神内涵,同时增进两代人的情感交流。 为了让“知青工厂”的味道更原始、纯正,项目方极力在体验区营造“穿越”的效果:当年的标语随处可见,知青用过的水壶、茶杯、锄头、箩筐等旧物件,也在每一个角落讲述光阴的故事;那些锈迹斑斑的制茶机器,虽已不再使用,却依然占据展厅一角,将人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工厂式乡村游 复苏传统技艺 “国庆假期就有一群老知青带着儿孙来体验,孩子们在采茶、制茶后,品茗自己制作的茶叶,别提多开心了。”杨莹霞介绍说,除了采茶、制茶,“工厂式乡村游”还附加了酿酒、养蜂、种植等传统技艺的体验功能,在“知青文化”中融合“工厂文化”,使旅游体验更加多元、立体。 十多年前落户刘洋的“游家酒厂”响应“工厂式旅游”,大开门户,挑起主导亲子酿酒区域的大梁。记者到达时,几个家庭刚从酒厂参观出来,迫不及待来到体验区,感受“自己动手、米饭变酒”的乐趣。只见大大小小的木桶、酒坛、竹匾摆满厅堂,家长和孩子们在酿酒师的引导下选好酒坛大小,接着淘米、下锅、蒸饭,忙得不亦乐乎。 “住在城市钢筋水泥的单元房,根本没机会接触到酿酒这类传统技艺,孩子们甚至连这些农家工具都没见过,这样的乡村游太有意义了!”来自福州的陈先生说。 待到厨房弥漫起沁人的米香,游客们迫不及待先尝一口糯米饭团,暂时把酿酒搁在一旁。“我们选用无公害、高质量的‘三粒平’糯米来酿酒,品尝过的客人都很满意。”酒厂负责人游蕊清介绍道,刘洋地处山海交界处,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珍稀微量元素,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水质,再配合上等糯米、独特工艺,酒的品质自然有保障。 谈话间,酿酒工序在浓浓米香中开启,在酿酒师的引导下,大家将晾好的糯米饭装入酒坛,加入调配好比例的曲和水,再封住坛口并署名。“过些时候酒糟沉淀,我们会通知客人们再来进行其他工序,直到全部完成。客人可将酒带走,也可贴上标签,由我们代为窖藏。”游蕊清说。 依托纯美生态 打造魅力乡村游 体验了传统酿酒,孩子们意犹未尽,又满山追逐牛羊、观察蜂箱去了。从茶山放眼望去,还能看到成群的牛背鹭与牛儿相携相伴,时而呼啦啦飞上树梢,时而翩翩然降落牛背,俨然一幅生机灵动的田园画卷。 “再特别的人文、再传统的技艺,没有良好的生态做背景,乡村游都是空谈。”杨莹霞说,“刘洋三者兼备。同时,这里距城关的路程恰在乡村游最适宜的范围,交通便利,又无工业污染,在青青茶园边上还建有配套茶山民宿供游客入住。每日清晨,闻着茶香醒来,喝着农庄里熬制的地瓜稀饭,许多游客流连忘返。” 为丰富游客的旅途体验,松山镇还在“刘洋知青点”的周边,打造了数条经典乡村游路线:以滨海新城旅游资源为依托,吕洞畲族风情休闲度假园、北山红树林海洋生态公园、龙山生态旅游区为亮点,国家级非遗“畲医”“畲药”“畲拳”为点缀,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营造返璞归真的怀旧体验游、乡村情趣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