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声锋在地里劳作。 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 徐庭盛 文/图)陈声锋,政和县杨源乡富坂村人,今年59岁,个子不高,瘦瘦的,满脸络腮胡须。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辛苦劳作,显得比同龄人老。妻子朱明花,52岁,因经常性胃出血导致身体一直不好。儿子在外打工,小女儿因智障待在家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2014年,陈声锋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经过帮扶,陈声锋一家逐渐走出贫困。 卖稻谷换钱喝喜酒 富坂村地处政和、建瓯和屏南三县(市)交界处,并不富,2013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2016年被列为县级重点贫困村。 由于家庭原因,陈声锋自小就跟贫困打上了交道。 陈声锋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为了家人能够吃饱饭,陈声锋13岁就开始赚工分,上午放牛拔草,下午才去上课。16岁那年,陈声锋父亲去世了,他也彻底辍学,来到生产队全职工作:种田、挑粪,每天15个工分,和母亲一起照顾弟弟妹妹们,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朱明花是杨源乡茶林村人,她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生活也过得很艰苦。因为相同的命运,两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生活很现实,开销大了,生活更困难了。“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所有的收入都靠田里的稻谷。每当有亲戚结婚时,就从家里挑两担稻谷到乡里卖掉,换来钱才敢去喝喜酒。如果要吃饱饭,就得向乡亲借稻谷,等到来年再还。”陈声锋说。 这样的苦日子一直持续着。因为劳累过度,朱明花落下了病根。 好好的花菜烂在地里 陈声锋想改变现状。2004年,他听说种花菜能赚钱,就下决心种花菜。 富坂村的水土和气候确实适合种植花菜,花菜的品质好且畅销。陈声锋确实比过去赚得多了。不过,与此同时,临近村庄甚至邻近县市的人也开始种花菜。花菜供过于求,价格开始下滑。 2012年,富坂村的地里,一大片一大片都是含苞欲放的花菜,绿油油的叶子上面一颗颗花菜又大又饱满,品相很好。这一年,陈声锋的花菜丰收了。不过,除了他,附近乡镇的花菜也丰收了。 “2012年是花菜价格跌得最惨的一年,花菜的价格降到了一公斤0.4元,到后来是0.2元,再后来,连前来收购花菜的人都没了。一个个上好的花菜没人要,自己吃又吃不完,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心痛啊。”这一年,陈声锋甚至无力偿还从店铺赊来的种子、肥料等费用。 “种菜的几年,我算了一笔账,虽然一年可以收获两茬花菜,但花菜的价格不稳,赚赚赔赔只比种水稻好一点。”虽然这样,陈声锋还是舍不得放弃花菜种植,一直到2014年才开始改种烟叶。 扶贫后好日子不断 陈声锋的生活真正发生改变,是在精准扶贫实施之后。 如何帮助陈声锋一家走出困境?当地党委政府对他家进行调研后开出“药方”:种植烟叶。相对其他农产品,种植烟叶的风险更小收益更大。陈声锋同意了。2014年,在村干部帮扶下,村里帮助他协调流转了6亩地,加上自己的3亩地,陈声锋有9亩地可以种植烟叶。村里还帮他争取了每年5000元贴息贷款。 统一的育苗、统一的化肥与农药、烟叶技术人员的指导、村里统一无偿建设的烤烟房、挂钩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这些都给了陈声锋极大的信心。 夏天的太阳毒辣辣的,夫妇俩哪怕汗流浃背也坚持采摘;夏天的雨说下就下,他们就冒着大雨采摘。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 2014年,烟叶赚了3万元。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握在手上,陈声锋迟迟舍不得放下,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流露在脸上。这是他第一次赚了这么多钱。 好日子不断。2015年,陈声锋赚了5万多元;2016年,他又赚了4万多元。 陈声锋激动地对记者说:“终于有了收获的喜悦,日子越过越有希望。” 陈声锋一家已经脱贫了。脱贫之后的陈声锋如何才能不返贫?再肥的田也要轮作,不能一直种植烟叶。不种植烟叶的时候,陈声锋应该做什么呢?村干部和陈声锋商量,希望他能够加入当地的合作社,毕竟单打独斗的农户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偏低。入股加入合作社,陈声锋不仅可以将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租金,而且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固定收入。另外,每年还有分红。 “农业要规模化生产才有规模化的效应,而农产品销售等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的人来做,农户专心种田发挥自身优势就好了。”杨源乡党委书记陈健祝福陈声锋的未来能够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