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菇,长出“金银宝” 车出县城,绕过一弯又一弯的山路,到达群山环抱的熙岭乡塘后村。 这里一派新农村繁荣景象。村中,楼房一幢赛一幢漂亮;农家院落,停放着一部部崭新的小轿车;地里,一座座菇棚耸立,棚内欢歌笑语不断。 “种菇改变乡亲们的生活,改变了塘后的面貌。”村支书张天辉说。 过去,地处山区深处的塘后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1亩,人均山地不足3亩。村民农忙种稻谷,农闲背着行囊,凭着娴熟的弹棉花、打铁手艺到处挣钱养家糊口。 2005年,熙岭乡率先在塘后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万多元,扶持建立20个恒温棚,种植非木生菌白木耳20万袋。2007年,县扶贫开发协会又支持塘后村食用菌协会10万元,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点。县农信社还把塘后村列入信用村,每年提供近100多万元优惠利率贷款。塘后食用菌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几年下来,村里几乎户户种菇。2013年,全村发展白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300万袋,产值1200多万元,种菇户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近年来,屏南抓住国务院出台25条政策建设福建生态先行区机遇,引领全县农民大力发展非木生菌产业。目前,全县近1万名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大小菌种厂20多家,科研所2个,规模化生产企业近20家。2013年,食用菌鲜产量达到13.6万吨,产值5.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