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一面大鼓安装在手推车上,边推边走,在行进中指挥整个队伍的表演和节奏,这便是莆田独具特色的车鼓。目前,莆田车鼓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非遗”的起源,据说与戚家军抗倭密切相关。 相传,在戚家军重创倭寇的林墩战役即将结束时,戚继光属下有一个叫曹大金的部将,奉命拦截逃敌。在与倭寇拼杀中,曹大金身负重伤,关键时刻,他擂起庙里祭祀用的社鼓,鼓励战士奋勇杀敌。附近的乡亲们听到鼓声后,也纷纷赶来助战,终于消灭了这股倭寇。后来莆田人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把庙里的锣鼓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经过三四百年的传承,莆田车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表演方式。由于车鼓起源于战争,所以过去一般是由男子来表演,各个村都有车鼓队,互相之间经常举行挑战赛,叫作“斗鼓”。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许多农村妇女也纷纷组成了车鼓队,与男子一较高低。在女子车鼓的发展过程中,她们又把花伞加进车鼓表演,使它更加生动好看。近年来,女子车鼓队已经遍及莆田的乡村,她们又新发展出了许多舞蹈动作,使车鼓表演充满男子的阳刚之气,又增添了女性的英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