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创意设计“飘出”泥土芬芳 ——一个台湾“空心”乡村的再生故事 台湾城市化进程让大量乡村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随之而来。留守的老人孩童,残破的建筑景色,曾经让台湾乡村“哭泣”。乡土回归、文化传承,如何让离乡的年轻人重爱重返家乡?如何在农村再生中调动社会力量?如何让现代产业对接乡村发展?从台湾台南市后壁区土沟村的变迁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迪。 吴长桦,台湾台南市后壁区土沟村人。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杭州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上。起初,我是被他展台上萌萌的木制品所吸引。然后第二眼,就发现了“土沟农村美术馆”那张极富生活气息的海报:碧空白云下,一位头发全白的农民老伯赤脚站在田间。他左手叉腰,右手搭着肩高的锄头,精神抖擞,朴实憨笑着。他的身后有一片漫绿的荷塘,连着金色的麦田延至远方,红顶白墙的农舍依稀可见。 海报上画的就是土沟村,距台南市区60多公里,面积约400多公顷,人口1600多人。早些年,这里还是有猪粪味、臭水沟的传统乡村,现在已成为台湾第一个“农村美术馆”。吴长桦就是在那儿工作的一名文创设计师。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我也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他说。 和许多乡村相似,土沟村品尝过“空心化”的苦痛。村里的年轻人宁愿艰难打拼在大城市,也没想回到故土。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失去年轻和活力,“寂寞”的土沟村脏乱差,渐渐流露出破落之相。 从10多年前开始,土沟村村长就想要让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留守的村民们并不认同他的想法,而且不认同的还占据多数。这一方面有多数老人家体力不足的原因,但同时也流露出大家一种心理上的“放弃”。 从成立社区协会,到改善村容村貌,到提供在地工作机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10多年来,土沟村在以一种并不迅速却又初衷不变的状态“前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