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保护生态行动后,村子干净了,后进帽子摘掉了,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 山垅湾村“洗脸”之后…… 东南网4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文波 通讯员 谢闽星 刘其燚)特菜大观园中,一丛丛鲜为人知的蔬菜,让游客们大开眼界;农家乐里,乡村农具吸引着好奇的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在村里飘荡。每逢周末,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的山垅湾村,热闹异常。谁也没想到,如今这个美丽的乡村,曾经是个臭气冲天、污水横流的养猪村,一个被红牌警告的后进村。 逼上梁山的“洗脸” 山垅湾村是个老区村,村子距罗源县城37公里,有8个自然村,2500多人。这里的村民长期靠养猪为生,猪粪直接排进河里,清水变黑水,到处臭气熏天。为了保护福州的“二水源”,2012年,村里全面落实生猪禁养。 不养猪了,但环境并没有一下子就好转,村民还是习惯性地把生活及生产垃圾直接排到河道里。“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山垅湾村党支部书记肖仕清说,2012年,因为河道被污染,村里还被福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红牌警告。 村子环境差,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更不用说引进什么项目了。肖仕清坐不住了,决定带领村民给村子好好“洗洗脸”。 很快,请来了专业单位为村子制定发展规划;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把环境卫生、生态建设等七个方面20条规定写进村规民约,发动全村上下共同遵守。如今,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大为增强,垃圾袋定点堆放,实行门前“三包”,搞好房前屋后庭院绿化、环境卫生。村委会还聘请了保洁员,全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村道、装饰一新的墙体、美观大方的花圃…… “脸”是洗干净了,但不养猪,村民靠什么吃饭? “猪倌转产,发展特色农业,政府每年补助20万元;竹子复垦,每亩补助600元,开竹山便道每公里补助1万元……”肖仕清细数政府出台的政策。这些政策让村民有了干劲。之前,村里被荒弃的2000多亩毛竹林也被复垦,开出了8公里的竹山便道,成立了竹加工厂、酿酒厂。此外,村里还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 笑容,渐渐在村民们脸上浮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