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并重传文化,依法治理出活力 2014年,四川全面实施新村建设“文化传承行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保护农耕历史文化,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并重,全域建设“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新农村。 由高家院子和下坝记忆两个院落组成的广安市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采取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极具特色的川东民居院落群大力传承了农耕文化:风车、辗子、锄头,农耕器具还原生产生活场景,打造农村房屋时代秀,展示川东北劳动人民的礼俗文化……去年该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源源不断的游客让当地村民着实高兴了一把。“合作社建了千亩甜橙采摘园,春赏橙花、秋采橙果。”社员石芳告诉记者,甜橙是当地主导产业,采用地埋式微动力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建成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生态处理。“房子美,景色也美,我们是拿起锄头搞一产、放下锄头搞三产,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2007年,成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将多年先行先试形成的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工作机制引入新村建设,广泛推广“小组生”的建设理念,采取统规统建、联户共建、统规自建等多种方式,给予农民充分自主权、选择权、决策权。 “怎么建、建在哪、房子怎么分、承包地怎么调,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崇州市桤泉镇荷风水村村民管这叫“三会一社”村级治理机制:联合议事会,解决新村建设跨组、跨村议事难的问题;维权自治会,由群众聘请法律顾问,解决合法维权问题;业主委员会,解决新村项目中的日常监管问题;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土地整理实施主体问题。 “政府补一点、卖菜挣一点、自己筹一点。”集贤乡山泉村村民陈炳刚给记者算了算建新房的账:120平方米加上菜园子花了近20万元,原宅基地置换折算9万多元、补助3万多元,另外自筹5万元装修。“住上好房子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目标,积极性自然高。”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内生动力不断被激活,农村新风气、新面貌也悄然而至。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卫生自己干”——走进都江堰市安龙镇周家院子,挂在村口的一条宣传横幅在阳光下分外耀眼,村民以沟渠整治入手开展环境治理,老房老路清爽干净,闻不到一丝异味;翠月湖镇五桂社区付家院子结合乡村旅游产业推选了院落整治“院长”,建立了院落党小组,同时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蒲阳镇南溪社区王家院子环境整治从解决经费难点入手,社区自筹整治经费同步匹配50%的村公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硬件提升,完成了院落积存垃圾清理和入户道路硬化,村民们的环境、生活质量均焕然一新…… “全面实施环境整治行动,除环境卫生外,依法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四川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新建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院落民居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引导村民在规划区建新房,避免“空心村”现象:“建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瓜熟稻香、鸡犬之声相闻的和谐新村,是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