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八稳十四门桥 十四门桥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又称榕桥,横跨旗山可溪,桥东西走向,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十三个船形桥墩,十四个孔道,故称十四门桥。桥面各用两块厚约50厘米的石板条平铺,石板上刻有许多铭文。 从桥头石板上的铭文题刻得知,十四门桥建于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竣工于元丰八年十一月,历时七载。《八闽旗山志》记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时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渡。有一次清明节,乡绅林居广祭扫先人祖墓,途经渡口的时候,正好渡船刚刚离岸。林居广叫船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舟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居广听后非常气愤,一把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许下心愿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不久十四门桥即开始建造。 这个传说把建桥的动机归结为一语之愤,当然与林居广热心公益事业的初衷不合。十四门桥桥址缘溪一带古称溪源,为上街乡民劳动、生活频繁往来之地。作为必经之道的可溪,不但直接受闽江潮起潮落的支配,而且也受源自永泰、闽清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流影响,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为解除乡民烦忧,方便生产耕作,林居广才慷慨解囊,独资创建了十四门桥。 如今的十四门桥,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虽然有些残破有些沧桑,但与自然风光、古镇人文依然声气相和,构成天然旖旎的风俗画卷,堪称闽侯一个胜景。 古榕骑桥合浦桥 闽侯山水沟壑多如网织,古代桥工循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 合浦桥俗称下浦桥,坐落在闽侯县南屿镇新联村合浦自然村,因桥架在合浦江南北两岸,故名。 合浦桥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合浦桥最大的特色就是“古榕骑桥”景观,三株枝干缠绕的古榕被村民分别称为“父、母、子”,几百年来演绎着父母子相依不分离的美好传说。 其中一棵古榕生长于中桥墩上。据《闽侯名木古树》载:“骑桥榕树龄已有700余年。其生长在桥之中墩左侧的墩石间,错综缠绕的总根裸露在墩面临水地方;粗壮的支根沿着古石板缝隙间延伸到前后两边的桥堍外,并将其根与石板紧紧地合抱在一块,与总根合力支撑着古榕,而且异常坚牢,数百年来任凭狂风暴雨,桥与榕都安然无恙。”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 合浦桥古桥、古榕、古庙三位一体,构成了一幅极其独特的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