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登瀛桥 古石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同时也蕴藏着古人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的哲思。 坐落在南港芹洲乡即今南通镇陈厝村东南方的登瀛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登瀛桥,顾名思义,登瀛洲之桥也。“旧志有曰:地多产芹,曰芹洲,又四围皆水,有若蓬瀛之状焉,遂又曰瀛洲。” 登瀛桥长43.8米,宽3米,两墩三孔,花岗石结构。船形墩,用条石丁顺搭配砌筑,墩上承架石梁,每孔由三根石梁架成,三孔共9根。每根长7米,宽、厚均为0.6米,重约7吨。桥面横铺石板,两旁设望柱、扶栏,望柱与桥面、扶栏与望柱均为榫卯结构。桥两端望柱头上刻有线条简朴的石狮。桥正中左右两块扶栏上,一块阴刻“登瀛桥”三个大字,字体厚重劲健,一块刻“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吉旦陈家造”。 桥两头各有十一级台阶,用石板垒叠。桥两端石阶旁各植一棵大榕树,像两个忠诚的卫士,与石桥共同见证了历史烟云与岁月沧桑。 登瀛桥实际上是村“水口”建筑之一,它与河对岸的文昌阁、江山陈氏祠堂,共同组成了芹洲水口的景观建筑群,是整个村落的门户与灵魂。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口”是专用词,它多选在一村之东南方,即“巽位”吉方。 其实,在闽侯,除了这些颇有名气的石梁桥,数量最多又最默默无闻的,该属那些身处深山幽壑的石梁桥了。它们也许简朴得没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年龄,却依然默默地横亘于溪涧沟壑之上,承载着风霜烈日与时间,看似无为,实则泽惠一方,让天堑变为通途。它们的身上,不仅体现着先人的智慧,同时刻写了一代又一代闽侯人的履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