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的印象大红袍更具吸引力。 五夫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院校师生的写生基地。 主打度假休闲风的武夷源景区 邱汝泉 刘辉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1日讯 2016新年第一天,武夷山艳阳高照。北京游客杜若溪及家人一踏足景区,便舍不得走了。爬完天游、坐过竹排、晚上又看了场“印象大红袍”演出,就这一天的旅游内容已经让她“乐不思蜀”。 根据日前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去年武夷山旅游接待总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同比增长18%,预计旅游收入163.87亿元,同比增长20%。 漂亮数据背后的隐忧 面对漂亮数据,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王文谦直言不讳:“冬季、雨季、淡季游客少,是武夷山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也是武夷山旅游的隐忧。” 2014年9月起,南平曾推出“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当月武夷山游客飙升至100多万人次。但去年12月推出的低碳游活动,却未能再现辉煌。“这其中既有冬季传统淡季因素,也受上个月雨天超过20天的不利影响。” 隐忧怎么破?短板怎么补?一个改革新思路形成。 “我们的旅游产品单一,体系不够丰富,度假产品不多;旅游企业体量小、散、弱;人才队伍不够等方面都是短板。比如说遇上下雨天,目前就没有很好的室内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王文谦说。武夷山景区容量本身比较大,主景区承载量可达每天3万人次,可游客往往达不到这个数量。 18日15时许,记者随手通过微信公众号“福建日报闽北观察”中的“武夷旅游”子栏目查看武夷山景区实时人数,发现检票总人次只有3790人次,距离3万人次确实差了相当多。此外,据统计武夷山导游人数近2000人,旺季缺、淡季吃不饱的现象始终存在。 “武夷山旅游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旅游产业链开发也不足,所以我们提出改革思路。”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表示。 改“陈”推“新”的新思路 就在去年12月28日,继海豚和企鹅之后,我省首次引进的两头白鲸来到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今年5月,游客就可以在山区一睹极地海洋动物的风采了。 “冬季雨季到武夷山来看‘海’,这样的广告词会不会有吸引力?”极地海洋公园项目负责人陈明笑着说。 正如陈明所言,武夷山期待通过更多差异化旅游项目的推出,实现补短板的目的。 “针对雨天户外活动不便,我们结合武夷山茶文化,打算推出香江茶叶园、遇林窑业等工业游项目;针对冬季寒冷,我们已经在度假区探测出2处温泉点,并将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武夷山旅游局副局长林飞说。 “武夷山许多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型上,大众消费的主题型旅游综合产品不够成熟,吸引力不强。比如朱子文化等就可以大做文章。”武夷山旅行社老总朱日忠建议道。 为此,除了新项目的推出,武夷山也极力改造提升现有景点。 星村武夷源景区,打度假、怀旧、体验式旅游牌;五夫朱子文化园,挖掘朱子文化底蕴,开拓武夷山文化游线路;下梅村,借助“万里茶道起点”品牌和古民居特色,努力实现茶旅结合……“这些项目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创建4A级景区。”林飞说。 提升现有产品品质的经典之作是“印象大红袍”演出。2014年底,该团队对表演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动,以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 “去年演出431场,接待观众61万人次,最多的一天演出了4场,日接待观众7000人,创历史最好成绩。”印象大红袍总经理郑彬说起这些数据如数家珍。 武夷山市副市长张贤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旅游产品的推出以及改造提升,向游客提供旅游观光、运动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养育‘五位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从而实现旅游市场供给由浅层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从浅层服务向深度服务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