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化348精准扶贫机制起步,山区三明的扶贫开发亮点“闪耀”全省、全国。2014年12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如何建设,扶贫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帮扶?出席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代表们对此给予了许多关注。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扶贫工作一定要扶到点子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市人大代表、建宁县溪口镇半元村党支部书记丁绍文说,而这个点子就是要探索多样化帮扶,缺什么给什么,而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扶贫跟着产业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产业的因子不可少。建宁县山清水秀,这里的水土孕育着高品质的水稻种子、莲子、黄花梨、黄桃等种植物。去年下半年,打造以建 宁为核心区域的“中国稻种基地”获得省上支持,水稻制种成为一个香饽饽的产业。如今,全县土地面积22万亩,其中12万亩进入制种的“行列”。 在丁绍文所在的半元村,全村2000多亩土地全部投入制种。依托村里种子专业合作社品种、技术等方面的帮扶,村里在家的几百号人全部加入制种大军,这当然也包括贫困户。“水稻制种的收益比单纯种水稻高多了,至少翻一番。”丁绍文说,许多贫困户依托这个产业脱了贫。 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对此,代表们建议:要突出产业扶贫,增强地区造血功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扶贫。 清流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算是把产业搬到贫困户家门口了。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合作社建立起了一个个小厂房,提供技术、资金、设备等给贫困户,贫困户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加工、制作豆腐皮。到年终,不仅可以拿到全年工资,还有分红。两年多来,合作社已经帮助当地100多名贫困户脱贫。 给企业一双“翅膀”,让他们带着贫困户“飞翔”。代表们建议:市政府要规划出台运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将产品初级加工向农村覆盖,推动全市产业触角向精准扶贫延伸,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