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时节走进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一排排白色民居上生动的畲族墙画给人们平添很多温馨。走在平坦整洁的村路上,欣赏清澈见底的绕村小溪,看到沐浴着冬日阳光的村民们的笑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30年前,很多村民都散居在深山的茅草屋中,以种地为生。现在,这个以畲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村。 喜安居 地处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5个自然村413户村民,其中畲族人口有115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3。尽管东山主村依山面海、交通便捷,然而,罗五、胡家山、白岩里等几个自然村,却地处边远、偏僻的深山中,条件恶劣。 黑暗低矮的茅草屋冬天冷,夏天热,但是最怕的还是下雨。风吹、日晒、雨淋,茅草会烂掉,最多3年,必须重新换茅草。茅草屋里的村民们的生活更是穷困艰难。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东山村调研后提出,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屋改造问题。 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村民投工投劳,从1998年开始,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搬迁,采取精准扶贫的措施,对贫困户全面调查摸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补助标准。交通方便的本村群众居住的茅草屋就地拆除,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并给予一定补助;对地处偏远的自然村的群众,由政府出资,统一安排宅基地建设,集中搬迁至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东山主村。 勤乐业 村民们搬到山下,告别了茅草屋,但是离开原来的环境,怎么找到生活的新出路呢?这让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以种地为生的畲族村民发愁了。有些老人甚至一度又搬回山里的茅草屋,继续种地瓜、稻谷。 要发展,靠“输血”更要靠自己“造血”。让搬出深山的村民安居还要乐业,关键要有稳定的致富门路。东山村党总支部书记钟祖钦开始思考:作为“中国紫菜之乡”的霞浦县,紫菜养殖加工一直是霞浦沿海乡村的主导产业。“地处海边的东山主村多年来就有养殖紫菜的传统。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养殖技术。”他告诉记者。 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到户帮扶,各项精准扶贫措施下,东山村的紫菜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但销售市场不稳定、养殖成本降不下来、扩大规模缺乏资金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传统发展模式显然不适应紫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了。 2009年,在多方调研考察后,钟祖钦与村里的几位经济能人共同发起成立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团结村民共同发展之路。但对村民来说,合作社毕竟是个陌生事物,多数持观望态度,仅少数人响应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