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水平测试体系”调研专家组在新阳。 4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播音主持水平测试标准教研推广点正式在厦门海沧落户,延奎小学、新阳幼儿园等2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 央广首次在全国设立闽南话播音主持水平测试标准教研推广点,就选中了海沧,它不仅是对海沧多年在闽南文化传承方面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海沧持续做好“闽南文化大文章”的再次推动。 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修复文化语言环境;保育和活化闽南建筑等闽南文化资源,提升群众文化自觉;推动成立闽南文化智库,发展闽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沧区已成了传承、推广闽南文化的一颗“明星”,在创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路上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沧模式”,助力海沧迈向文化新高地。 进校普及 修复语言文化环境 在延奎小学古屋前院“咱的埕”,学生们尽情地在埕中滚铁环、踢毽子,沉浸在独具特色的闽南童玩中;在新阳幼儿园的七彩乐园内,各类富有闽南特色的漆线雕、刺绣、茶具等艺术品创作乐园,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14日,与来自两岸的闽南方言研究专家一起参观了厦门首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特色校——海沧延奎小学、新阳幼儿园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节目中心主任陈东健亲手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播音主持水平测试标准教研推广点”的牌匾授予延奎小学、新阳幼儿园。 “通过这次授牌,我们希望把闽南话标准体系的教学和研究推广工作落地到海沧这个具有活力和闽南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厦门节目制作室主任刘立忠表示,今后还将不定期邀请两岸业界大咖到延奎小学和新阳幼儿园进行教学与交流,为两岸闽南话的推广、闽南文化的传承弘扬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央广此举,只是海沧区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早在2009年,“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就已在海沧部分学校的部分年段进行试点。2014年,海沧全方位铺开这项工作,全区公办民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要上“闽南语”课,每周一节,力图通过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10年学习,让孩子们不仅了解闽南文化,还要掌握约5000个闽南方言的常用词,800个到1000个常用句,理解部分闽南方言的俗语、成语。为此,海沧还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种子班培训,邀请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闽南文化“大咖”,培训一大批“种子”教师。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海沧还把每月第一周的周二定为各校园的“闽南方言日”,孩子们参与闽南童玩、闽南童谣、闽南美食等主题各异、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与文化活动。东孚中心幼儿园把闽南童谣作为幼儿早操的乐曲;新江中心小学将五祖拳引入课堂;育才小学、厦门一中海沧分校开设了具有闽南文化底蕴的歌仔戏社团班,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在育才小学设立全市第一个教学基地;新阳幼儿园则从小朋友的味蕾上挖掘闽南文化,把春卷、五香条、卤面等闽南特色小吃精心编入幼儿食谱,让小朋友们心中烙上家乡的味道……各式各样的闽南文化教育,让“海娃”真正学会闽南语、了解闽南文化,并运用到生活中。 2015年,海沧有7所学校被评为“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特色校”,11所学校被评为“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试点校”。海沧区“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工作历时6载,先行先试打造出独具本土特色的闽南文化传承“海沧模式”。这个模式,被提炼为“12345”,即1个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2个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对台文化交流和合作紧密结合)、3个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4个载体(闽南方言角、闽南方言日、闽南方言报、闽南方言电视节目)、5个成效(培育了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拓展了教师教学的渠道,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便利了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营造了全社会传承闽南文化的良好氛围)。 “有开始就有希望,闽南方言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热爱自己的乡音,有乡音才能促进亲情与乡情的融合。”台湾语文学会会员董忠司博士说,海沧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走在了前列。 “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必须先恢复闽南的语言环境。”海沧区教育局局长陆晓红说,闽南语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即使在厦门人中,会说闽南语的孩子越来越少,到了紧急出手抢救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时候了,教育工作者更应担负起这一责任。因此,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是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她认为,海沧作为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对台交流的合作先行区,“海娃”学闽南语,有特别意义——今后海沧学校将和台湾开展更多闽南文化交流。 活化传承 提升参与度认同感 4月8日至1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在海沧举行。 保生大帝是两岸信众共同的民间信仰之一,保生慈济文化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怀。自2006年举办文化旅游节以来,每年都有近10万人参与,其中台湾同胞超过3万名。 持续举办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正是海沧以复苏民俗传统、民俗环境,对闽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的生动缩影。“如果厦门群众因对闽南文化不了解,从而产生不认同、不自信,那闽南文化保护就很难。”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云丽说,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的重点在生态,难点也在生态,而活态传承是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方法。 为了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在文化环境、文化生态上探索出新路,海沧区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注重恢复传统民俗节日,复苏民俗环境,通过深入村落指导群众利用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送王船、新垵五祖拳等非遗项目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性、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参与度,让原有的文化生态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中恢复。举办了首届世界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沧江三都瑞青宫保大帝圣驾巡安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让闽南文化的“火种”在这块活力新城的土壤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海沧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已建成保生大帝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列展、全省首个文化生态展览馆——保生慈济文化生态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展示厅,加强特色民俗宣传。 为拆迁村落著书立传,则是海沧区保护文化遗产的另一亮点。过去的这一年里,在海沧村、温厝等拆迁村落里,总能见到一群人的身影,他们从古瓦古墙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在村中老人处聊着村落里的故事,记录每个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变迁。他们就是海沧区文化馆近年来组成的民俗调查小组,所做的便是留住拆迁村落的“根文化”。目前,在调查小组的努力下,区文化馆已完成东屿村、后井村多个村落的调查工作,并编撰完成《风土海沧》丛书。 成立智库 助力创意产业发展 制定莲塘别墅及周边文物点保护开发方案;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圣博华康专业团队至沧江古镇进行现场调研;开展风土海沧民俗调查,挖掘整理沧江古镇历史文化资料……近段时间,围绕沧江古镇保护开发的一系列工作在海沧区有条不紊地展开。 沧江古镇承载了海沧从古早码头到现代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试验区的历史转变,体现了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完美交融。沧江古镇自明代以来为周边交通枢纽、商贸文化集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其历史文化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至今风采依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今年初,海沧区政府将沧江古镇的保护开发列入2016年的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不久的将来,一个值得深度旅游的海丝历史文化重镇将再度崛起。 对沧江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只是海沧通过保育、活化方式,让包括闽南历史建筑在内的闽南文化资源“活”过来的努力与尝试。海沧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节点,传统闽南文化的聚集地,富有特色的各种遗址与古厝文化景观,加上充满浓浓人文特色、多元迥异的生活形态,在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下逐渐蜕变成全然不一样的景观风貌,成为一种深度旅游形态。海沧的文化遗产,也成了一道道最珍贵的人文风景。 目前,海沧正对青礁慈济宫、沧江古镇、院前古厝等重点闽南文物进行保护和开发,积极推进闽南文化遗址庄银安旧居、莲塘别墅、胡元轩墓的修缮改造,留住乡愁资源。其中,海沧新阳街道将规划启动新垵村惠佐古民居等古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共同缔造项目,以古民居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村一品”,引导村民发展民宿等旅游综合开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利用古民居资源。 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海沧也特别注重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与提升,为产业服务。2015年2月,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正式授牌成立,首要任务就提出要学习闽南文化,促进对台交流,并推动海沧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闽南文化当代转型的核心区。去年举办的第八届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期间,海沧更是将世界闽南文化论坛引进海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海沧共同探讨闽南文化的长远发展规划。该论坛极力推动成立闽南文化智库,以论坛的形式来成立、形成世界闽南文化的交流基地、研究中心、资料中心,推动闽南文化新常态发展。 专家认为,丰富的闽南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为海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不少养分,在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为主、政府机构引导支持的原则下,海沧依托现有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文化创意建设,推动区内旅游业、商贸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