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旭涛通讯员颜晨曦) 霞浦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以往,加工后废弃的海参内脏基本被直接丢进海里,造成海域污染。3月以来,霞浦大力开展海参内脏污染专项整治。目前,整治行动基本结束,已减少近2000吨海参内脏排入海洋。 近日,记者来到新建于霞浦溪南镇溪尾村的海参内脏处理点。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海参内脏处理池,池边安置许多连接加工厂的管道,海参内脏通过管道流入池中。不时有拖拉机开来,载着一袋袋海参内脏,这些是未连接管道的加工厂废弃的。 “别看这个池才100平方米,每天可处理40吨海参内脏。”溪南镇海管站站长李雅迁说。 目前,霞浦海参年养殖量达7500吨,海参产品产量在1.5万吨左右;共有海参加工厂31家,其中29家在溪南镇。 每年3、4月是海参收获期。过去,大部分海参加工厂将废弃的海参内脏直接丢入海内,对水质造成极大影响。据业内统计,仅霞浦官井洋海域,每年就被倒入近3000吨海参内脏。 另一方面,海参的生长对海水水质要求高,水质被破坏,将严重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 今年3月开始,霞浦开展海参内脏污染专项整治。3月14日,该县海洋与渔业局发出通告,要求各海参加工厂将海参内脏收集、运送至指定处理点,进行填埋处理。对将海参内脏直接丢入海的厂家,依据《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溪南镇干部介绍,作为海参主要养殖区域,从3月1日开始,该镇就对辖区内海参加工厂进行摸底、造册,之后组织人员进厂宣传。在争取企业理解和支持的同时,该镇对企业按4000元一家下拨整治经费。同时,成立专项整治监管组和督察组,下拨督察等工作经费2万元。 “海参内脏处理池分上中下三层,分别是填埋池、过滤池、清水排出池。晚上8点左右,工人会往池中抛洒生石灰,加速海参内脏在填埋池中发酵。海参内脏化为液态后,经过滤池过滤,成为清水排入海中。”李雅迁说。 溪南镇政府与沿海各村签订了责任状,将海参内脏无害化处理情况列为对各村的年度专项考核内容;各村又与本地的海参加工厂签订承诺书;对整治任务完成好的村,给予表彰、经济奖励;对没有完成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将处分相关责任人。同时,该镇及各村都建立举报制度,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溪南镇以外的两家海参加工厂,要求它们自行挖坑、填埋海参内脏。力争到明年,对全县产出的海参内脏,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记者手记>>> 期待变废为宝 海洋环境是海产品行业发展的根本,而海产品行业发展又影响着海洋环境。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同等重要,并非零和博弈。 霞浦整治海参内脏污染,成效显著,但还需注重长效。一方面,此次专项整治是针对今年3、4月份的海参收获旺季,对下一周期乃至更长时间的引导与规范,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海参内脏并非无利用价值,其肠和卵含有大量高价值营养物质,对抗衰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有一定功效。若能找到更具科技含量的处理方式,挖掘出海参内脏的经济价值,便能变废为宝,不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能增加海参养殖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