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保护这门传统技艺?不仅“榨油世家”在惆怅,富溪镇党委、政府也在思考。 “传统榨油不再只是一种工具和手艺,它承载的是一段历史,一方文化,应该得以创新发展。”富溪镇富溪村党支部书记吴雄英如是说。 2010年,“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柘荣)”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村里又出资对榨油坊进行修缮。 而如今,伴随着柘荣县富溪镇旅游经济的推进,老游的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富溪镇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富溪镇持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修缮古迹、传承文化为着力点,挖掘富溪村“福温”古道商业文化,建设“诚信”公园,传承诚信美德,建立一条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线。随着生态旅游效应的逐步显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受益于此,当地土特产、民俗工艺品开发日渐升温。 在富溪镇旅游发展蓝图里,油茶作坊被勾勒其中—— 修复老油茶作坊旧址,并将油茶作坊作为民间技艺体验区。不仅在作坊里汇集各种传统榨油工具,而且还可以让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榨油工艺。“希望在富溪旅游文化的带动下,百年油坊能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继续走下去。”老游由衷期盼。 柘荣紫砂 壶里乾坤期待复兴 提起柘荣,人们第一时间总是想到太子参、剪纸。然而,20年前,柘荣印象却是紫砂,柘荣紫砂盛极一时,当时在业内有“北宜兴南柘荣”之说。斗转星移,柘荣紫砂因种种原因走向没落,最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风光不再,但柘荣紫砂人却时刻不忘复兴的使命,经过20年的积淀,如今,第二代柘荣紫砂人魏定伟和他的团队以制作纯手工紫砂壶打响了名声,扛起了柘荣紫砂复兴的大旗。 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我们找到了魏定伟的柘荣玉壶春堂工作室,工作室设在自家一层的平房内,不大的空间内简单地放着两张工作台,靠墙的架子和柜子里摆满了各式紫砂壶。魏定伟正坐在其中一张工作台前制作一把坯壶,神情专注。 “桌上有茶,自己倒,别客气,还差几刀,马上就好了。”简单地招呼后,魏定伟又低头忙碌了起来。15分钟后,他停下了手中的活,轻呼出一口气,“这是一个外地的客人订的壶,已经做了几天了,刚有些灵感,一时停不下来。”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土便是紫砂泥。”魏定伟侃侃而谈。 在魏定伟看来,好壶需好泥,泥为壶之本。紫砂壶要有魅力,泥好是关键。柘荣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已探明的紫砂矿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在全国仅位次宜兴,品质亦可与之匹敌,如果能够开发,前景喜人。 魏定伟创作的紫砂壶最大的特色就是追求纯手工、最原始的制作方式。慢工出细活,他平均4天做一把坯壶,加上后期窑炉的烧制,一般8天才出一把壶。 纯手工也是他的作品受到北京、厦门、福州甚至香港、台湾等地资深玩家青睐的原因。近年来,出自魏定伟之手的紫砂壶作品,虽售价均在千元以上,仍不乏好壶人士不惜重金购买。 魏定伟的紫砂壶颇受推崇,除了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外,勇于创新也是一大原因。魏定伟认为“壶艺当随时代”。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原因的。上世纪90年代,柘荣紫砂总厂可谓盛极一时,出产的紫砂一度远销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后来却由于后续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产业基础等诸多原因倒闭。如今回望柘荣紫砂业走过的路程,不少人业内人士都认为,导致柘荣紫砂走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跟随市场变化,选择走以工艺品为主的中高端路线。 而魏定伟正是原柘荣紫砂总厂厂长魏招燕之子。柘荣紫砂业的沉寂,让父子俩痛定思痛,魏定伟闭门苦练紫砂壶的制作,潜心研究紫砂烧窑火候。同时,学习雕塑泥绘、书法篆刻等艺术,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紫砂壶的制作中,再次拓宽了紫砂艺术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