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给学生上课。 【阅读提示:1982年出生的杨凤娇,是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开发区东埔镇罗屿岛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13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这座海岛小学教书的“七朵金花”,如今只剩下她一位。早些年进岛没有桥、岛上没有宿舍,夜宿民房,耳边只有呼啸的海风;家长们下海养鲍鱼、讨生活一走四五天,她既是老师,又是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儿子上小学了,她很少陪伴在他身边,几乎是爸爸带大……虽然有很多困难和离开的理由,但她选择了坚守。岛上的村民说,杨老师能留下来,是海岛人的福气!】 坚守海岛13年,说起坐船颠簸的苦,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杨凤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宠爱中长大。她的老家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虽也是沿海乡镇,但她从小没有出过海、坐过船。2003年,她从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第一次坐船出海,就是上罗屿岛,成为海岛上的一名小学教师。 罗屿岛有村民2000多人,主要以养殖鲍鱼为生。从陆地到罗屿岛,没有固定班次的轮渡船,只有一户渔民家的渔船作渡船。“渔船只有6米长,稍微遇到风浪就晃得厉害。”罗屿岛小学校长方志勇说,遇上台风、大雨等天气,船就停开了,老师们没法回家;赶上退潮时,码头离船有一段距离,只能光着脚踩着泥沙中中蹚着海水爬上船。 “我记得渡船就和《西游记》里师徒4人坐的乌龟一般大,因为要迎着浪头走,坐船的人只能趴在船里,满船都是浓浓的柴油味。遇上大风浪,只能缩在船舱里,挺担心会不会就这样被大海吞了……”回忆着,杨凤娇默默地红了眼圈。 与海上颠簸一样考验人的,还有艰苦的住宿环境。2007年,罗屿岛小学老师才有了自己的宿舍。在此之前的4年里,杨凤娇和女同事们都租住在渔民的旧屋里。由于海岛土地和房屋紧缺,“只能租到渔民不住的老房子,位置偏僻、海风直吹,风总是从门缝里钻进来,响了一夜。”杨凤娇说。短短4年,她和同事就搬了3次家,直到有了教工宿舍的那一天。 对儿子心怀愧疚,却是学生们的爱心“妈妈” 由于交通条件限制,来自岛外的教师只有周末才能出岛回家,遇上恶劣天气连家都回不了,所以对家庭多有亏欠。杨凤娇的儿子今年已经12岁,平时和她相处的时间并不多,除了寒暑假,几乎都是丈夫照料。 “我也曾经把儿子带在身边。”杨凤娇回忆说,当时自己还租住在渔民的旧屋里,儿子1岁多,有一天下午,她把儿子留在屋里,自己去上课了。儿子光着屁股到处找妈妈,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迷失了方向,又遇到3条土狗围着他狂吠,吓得哇哇大哭。“有一位老奶奶知道他是我的孩子,跑来告诉我,我赶到时,见他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妈妈,我心疼地抱着他一起流泪……”说到这里,对儿子心怀愧疚的杨凤娇,又一次潸然泪下。 虽然对儿子少了些抚爱,但杨凤娇对学生却多了妈妈般的关怀。校长方志勇说,岛上渔民们下海到渔排上养鲍鱼,一走就是四五天,家里只有老人,遇到生病等意外情况,第一个想到求助的就是老师。杨凤娇是全校在海岛扎根时间最长的老师,而且是目前仅有的两名女教师之一,所以她分担的“妈妈”角色最多、最重。 一次,一位男生在中午放学回家时摔伤了,奶奶把他送到了学校。杨凤娇把他带到村卫生所后,发现伤口需要缝合,就马上带着他坐船出岛,搭摩托,坐班车赶到医院。缝完伤口赶回岛,天色早已漆黑。 “因为海岛医疗条件有限,家长在渔排上忙不过来,带学生到医院看病的例子很多。”方志勇说,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学突然缺课。杨凤娇到他家一看,发现是生病了。这位同学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和奶奶相依为命。杨凤娇劝奶奶送他去医院,奶奶含着泪说:“家里没钱了。”听到这里,杨凤娇背起孩子就走,辗转来到区医院,经检查,孩子得的是急性肾炎,幸好送得及时,没留下后遗症。杨凤娇交了医疗费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校上课。5天后,杨凤娇来接他出院,孩子的奶奶感动得直落泪。 用坚持和努力换来收获,她是海岛人盼来的福气 海岛的偏远,让学生们失去了不少见世面的机会。上岛第一年,杨凤娇发现了一位男生的写作天赋,准备带他出岛参加作文比赛。没想到,比赛日那天,刚出门就遇上了风雨,男生参赛心切,迎着风雨朝码头狂奔。瘦弱的杨凤娇撑着雨伞跟在后面,被海风吹得一路东倒西歪,但最终他们因安全问题只能放弃出岛。 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杨凤娇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改善教学方法,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跟上岛外学生的脚步。在杨凤娇所执教的一年级教室里,记者看到,她不仅熟练运用学校配备的数字化设备教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校长方志勇说,杨凤娇执教的班级,学习成绩在学区名列前茅。 当初和杨凤娇一起来到罗屿岛小学的,共有7位女教师,“七朵金花进海岛”曾在当地引起轰动。几年后,“金花”们有的辞职、有的调离,只剩下杨凤娇。她也曾想过离开,但父亲劝她坚持,丈夫也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让她很放心。更有海岛乡亲们的殷切目光,让她不忍心离开。“在岛上,认识我的人,还没有认识杨老师的多!”校长方志勇说,在岛上,杨凤娇走到哪里,都有家长热情地打招呼。 这份情谊,是杨凤娇长期坚守的回报。村民唐凤英说,杨老师经常趁着晚上家长上岸时家访,“我两个孩子都是杨老师的学生,她对学生特别关心,真是难得的好老师”。 在村里的小广场,记者遇到了70岁的罗屿村老协会会长肖生武,他对杨凤娇赞不绝口:“我们岛就像边疆一样艰苦,她来这里教书就是支边。有她在,真是海岛的福气啊!” 记者在罗屿岛采访时,得知杨凤娇十几年坚守海岛的故事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尾——为了开发湄洲湾深水良港,罗屿岛被规划为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为此修建的跨海公路桥刚刚竣工,即将通车,来往的人们终于告别了在渔船上颠簸的日子。未来,罗屿岛将整村搬迁到陆地,一座崭新的罗屿新城已经建成,其中包括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小学,而杨凤娇老师也终于能和家人常常团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