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 陈玉容 张尚瑶)锣鼓喧嚣,人潮如织。十天前,屏南县黛溪镇康里村迎来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在康里新村的主街上,原本空幽的小巷热闹起来,村民们个个拿出绝活,在自家门口向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手工技艺。 在现场,村民展示了从“谷”到“米”的蜕变过程,演绎了锯木、制茶、百索、纺织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而这些新鲜的老物件也激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他们不断驻足询问,有的甚至亲自体验了一番。 与此同时,翻修一新的翠峰戏院里,正上演着北路梆子戏、平讲戏,“哐哐哐”的锣声、“咚咚咚”鼓声、欢快的唢呐不绝于耳。村民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歌曲、舞蹈、武术、情景剧、诗朗诵等20多个节目搬上舞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村举办民俗文化节,让游客体味农耕民俗,就是要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乡村记忆,留住浓浓乡愁。”黛溪镇党委书记苏罴说。 一个小小村庄,如何能举办这样的民俗文化节?康里村是福建省传统村落和省级生态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保留着众多较完整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桥的木拱廊桥——龙井桥,以及郑氏大宗祠、翠峰学堂、翠峰戏院等传统建筑和众多古民居,还有国家级非遗四平戏,传承近160年的省级非遗北路戏和五祖拳、二路虎桩拳、一字棍、戚家拳等传统武术套路……”苏罴如数家珍。 据悉,北路戏源于山西北路梆子,俗称乱弹戏。清咸丰九年(1859年)传入康里,随后创办了翠峰北路梆子戏剧团。此后,剧团几易其名,几度停演。 为了复兴北路戏,挂村的县纪委、镇政府、郭氏基金会、在外乡贤和群众都积极捐款捐物,翻修了戏院,购置了演出设备、服装。2014年年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康里戏院又响起了久违的锣鼓声,北路戏成功复演了。 炎炎夏日,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白水洋游玩的游客,都不忘带走一款独具闽东特色的旅游产品——康里百索。 康里百索沿用传统手工的编制方法,原是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时送给娘家的儿童,祈佑健康平安的。然而,由于百索的编制过程极为烦琐,会结百索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全村会这项手艺的老人仅剩下七八个。 近年来,康里村主动融入全县大旅游格局,成立长安旅游公司,以传统文化、手工编织、生态农业、发展特色乡村游,百索工艺也随之“复活”,还成了一款热销的乡愁产品。 目前,康里村已连续举办三届民俗文化节和“纵情端午走进康里”等节俗活动。“康里村历来重视节俗,新编族谱时,将节序及风俗习惯等编入其中,以此为据,世代相传。这些节俗的生动演绎,给屏南县的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内涵。”苏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