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闻鹧鸪 —— 福建宁德军分区开展绿色扶贫帮助群众致富纪实 上图:屏南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当地畲族群众送来茶水表达感激之情。李丙燕摄 从福州驱车沿海北上宁德,一路草长莺飞,美景不绝——东眺大海,水天相连,浪卷潮涌;西仰群峰,杂花生树,云雾缭绕。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2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作诗如此赞美八闽大地。 “宁德地处闽东,位于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上,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同行的福建省军区一位同志告诉记者,“但是由于境内多属‘老、边、岛、贫’地区,目前全市有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11万农村贫困人口,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 “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既是当地群众的深切呼唤,也是宁德军分区官兵的庄严使命。近年来,他们团结驻地广大干部群众,艰苦拼搏,谱写出一曲脱贫攻坚新歌。 勇趟扶贫新路,实现精准发力——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绿色战役 公路蜿蜒伸入群山深处,一座不大的村庄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在拐向村里的岔路口,一块耸立的石头上镌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几个字,这里就是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走在赤溪村的主路——长安新街上,宽阔的水泥路面平坦硬实,两侧多为三层小楼,一楼是商店,二三层为住宅。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我们抵达村里时已近黄昏,蒙蒙细雨中升腾起袅袅炊烟。 带领我们采访的赤溪村民兵营长钟而钊介绍说:“30多年前,作为闽东地区的一个畲族村落,赤溪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群众过着‘地瓜苦菜是主粮,一碗盐水作成汤’的艰辛生活。” 改变始于32年前。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30多年来,赤溪村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脱贫攻坚,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变化,与宁德军分区的大力帮扶是分不开的。”钟而钊告诉记者,“扶贫攻坚工作展开后,福鼎市人武部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扶贫搬迁’‘扶贫引水’‘扶贫修路’‘扶贫治山’工程,积极创建美丽村庄、打造美丽生态,使赤溪村成为一座以生态农业和风景观光而著称的新农村典范。” 此言不虚。采访中,尽管天上飘着绵绵细雨,但来赤溪村旅游观光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一辆旅游大巴停在村委会对面的蝴蝶园门口,导游告诉记者:“我们从上海专门过来参观赤溪村生态农业和畲族古民居,今晚在村里住一晚,明天还要看畲族歌会。”暮色初起的时候,我们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猕猴桃种植园,见到了赤溪村预备役士兵沈华平。小伙子过去在上海经商多年,年收入达70余万元,去年回乡开展二次创业。“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丰富的绿色资源让我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沈华平告诉我们,“福鼎市人武部的大力扶持为我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原来,当地人武部为沈华平创业牵线搭桥——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协助其成立华溪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油茶、猕猴桃和珍贵苗木生产基地,去年加入该公司的村民每人增收1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