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村九厅十八井 创客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福建日报为现实的人。在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携手在异乡当创客,发展这里的旅游业。 走进培田村民吴亚春、曹林凤夫妇家,一眼就能看到屋里特色浓郁的布置:裱在相框里的剪纸作品挂在洁白的墙面上,屋子中央摆上饱经沧桑的木头方桌,屋顶上悬挂着用鸡笼做的灯罩……整个木屋透出浓浓的历史感。 现在,这些木屋都可以供客人住宿,房费从过去的每晚50元涨到了120元。品尝特色美食、自己动手做手工、跟着男主人下地干农活,成了这家夫妻店里的经营项目。吴亚春说:“民宿的客人有慕名从北京来的,还有来自瑞士、美国的。不到半年时间,4万多元的前期投入都收回来了。” 这些创意出自耕心乡村众创团队创始人车明阳、魏海南之手。“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度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从香港大学到斯坦福、从硅谷到上海CBD的“精英”青年车明阳介绍说,去年8月开始,她们来到培田古村成立中国第一所乡村众创空间,就是要“融入这里,为村民出点力、做点事”。 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村始建于南宋,目前拥有保存完整、布局讲究、设计精美、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国保单位25处,省保单位28处。 她们首先选择村民吴亚春的民宿,希望打造一个民宿样板。取得成功后,村民们纷纷提出让她们到自己的家里看看,帮忙出些点子。“村里的红米、笋、姜糖都是极好的旅游产品,许多老房子还能给建筑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她们挨家挨户串门做调研,为村民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的价值挖掘。 此后,她们通过贴吧、微信等平台,挖掘、推介培田旅游资源、旅游特色,向村民们宣讲创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壮大了众创团队。 耕心团队进行了创业模式的“头脑风暴”,决定实践互联网+新农村时代“聚合城乡资源,平等开源共创”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客家培田,梦里故乡”的统一形象激活培田古村旅游生活体验项目,并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创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众创空间一落地,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年三四月,耕心团队和香港大学合作,与村民一起合建了一座廊桥。廊桥的设计是香港大学老师与本地的一位80岁的老木工一起优化完成的。整个建造过程,则由70位港大学生和本地的木工团队共同完成。廊桥建成后,不仅方便了村民通行,还成了村里的一个旅游景观。 今年7月,培田推出亲子游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住进民宿,品尝客家美食,听培田耆老讲述客家建筑的故事,在古建筑里秘密寻宝,还可以体验村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还以众筹的模式来筹集创业资金,成员可以资金、服务、劳动等形式入股。”车明阳介绍说,“骑行帐篷”项目于7月份开始进行众筹,很快就达到150股近15万元的众筹,“骑行过程中设置的骑行点将培田村内现有的体验项目串联起来,改变游客‘快闪式’的消费习惯”。 像“耕心”这样的众创故事在培田古村持续上演。而吸引众创团队进驻,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持续给当地村民带来收益,正是连城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打造美色培田旅游工程的重要举措。“探索发展旅游众创模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态发展的困局。”连城县旅游事业局副局长邹立标说。 在吸引耕心、社区大学等众创团队进驻培田后,连城县对前期困难进行深度解决,加快了空间建设速度。为有效激活众创者们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热情,连城县旅游事业局协调相关部门,设立绿色通道,为创客提供便捷化服务。 众创空间目前已促成由北京建筑设计师团队与培田老匠人共同设计,利用培田古村竹材和传统竹编手艺,征集全国各地志愿者合力制作的竹屿亭众创作品。社区大学在村中组建文艺队,设立全国首个“农村老人公益食堂”,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为村中老屋改造、老手艺新生等项目筹集资金,O2O定制式乡土游学,筹集120万元天使投资,扶持当地农业合作社种植富硒大米、富硒百香果和客家姜糖等,社区大学乡土游学项目在龙岩、宁德、三明、福州、漳州等地的乡村推广。 以众创模式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彰显和激发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数据显示,目前培田村共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带动村民年收入3万元/户。今年1月至10月,培田古村落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0多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1%。(谢建师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