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陈佳平 文/图) 新圩村建设富美乡村,打造的古渡口吸引八方游客。 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自从去年漳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村里的旅游道路也通了,每到周末、节假日,周边地区自驾游到官畲的游客络绎不绝,有时每天最多超过5000人次。 以前,官畲村村集体没钱,村干部就连买本笔记本都要“赊”,被百姓戏称为“官赊”。自从近年华安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后,官畲变样了。富有浓厚畲族文化韵味的畲寨正朝着乡村生态旅游的道路迈进,官畲村88户有86户盖新房。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近年来,华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因村施策,力求变“输血”为“造血”。截至2016年底,全县91个村集体收入平均10.4万元,与2013年底相比,“空壳村”减少了43.2%。2017年新年伊始,县里定下明确目标:力争2018年实现全县村集体收入“空壳村”全部摘帽。 立足资源优势“点石成金” 走进高车乡前岭村,木栈道两旁花团锦簇,村道干净整洁,幸福园里老人散步锻炼、小孩嬉戏游玩…… 前岭村支委王双全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投入400万元完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道路扩宽改造、休闲栈道建设、幸福园建设及环境卫生整治,村庄宜居指数显著提升。” 前岭村哪来的钱做这么多实事呢?原来,村里的山林原先存在“低产包”的问题。村两委通过对山林重新发包,一举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6.03万元。类似这样的“纠错”,几年下来,村集体有了钱,加上市、县财政下拨的钱,村里的公益事业自然就开展起来了。 华安县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进行清理。近年来,全县共完善合同123件,收回应收债权等170多万元,妥善处理被占用的资产资源18件,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72.25万元。 村要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无论是租赁发包还是自主经营,关键是把资源运作好。仙都镇中圳村,村里将村办水电厂发包,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50万元;新圩镇绵治村通过对村集体水电进行技改扩容增加装机容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仙都镇先锋村对1000多亩集体林地进行造林绿化,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片间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顺势取财” 走进新圩镇小杭新村,溪水淙淙,统一格调的新房沿溪整齐而建,一棵408年的古榕挺立溪边,在连绵青山翠竹掩映下,恰似“天宫”。这里既有古厝宗祠,更有乡村新景。 小坑是新圩镇天宫村的新村建设项目。作为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市级地灾点扶贫搬迁工程等,通过多个项目捆绑、打造,在旧村基础上拆旧建新,该项目总投资约2500万元,占地面积约45亩,从原先山沟沟里的“脏、乱、差”小村落,蝶变为美丽宜居的现代新农村。 这个新村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拆除旧房复耕、土地增减挂钩、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等惠民政策,通过新村规划建设、土地复垦等渠道,在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600万元,有力保障了小坑新村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在仙都镇,市后村上巷自然村新村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32亩,计划建设230栋高山族特色民居,村集体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将地块出售给村民建设新村,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00万元。 高安镇、沙建镇、湖林乡等乡镇一些村都通过乡村建设,出租店面等,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摒弃发展劣势“借鸡生蛋” “村里主动参与招商引资,已成功引入一家企业,一年可以享受税收奖励分成约40万元。”仙都镇招坑村村主任唐杰华高兴地说。 原来,对一些暂时没有适合村集体增收项目的村,华安县发动村集体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飞地”项目落户华安经济开发区,村集体享受税收奖励分成政策,按照该项目地方性收入与县财政结算后实际支付给乡镇分成部分的50%,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村。目前已有丰山、仙都、华丰等乡镇出台了村级招商引办“飞地”项目享受税收分成机制,通过村里一些经济能人进行招商引资,实现税收分成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而对一些投资额较小、不适合落户华安经济开发区的项目,鼓励村集体直接引入本地自主经营,或通过土地、场所、资金入股获取分红的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沙建镇建美村、高安镇西洋村等通过引办光伏电站项目,国家电网以每千瓦时0.98元全额收购,最小投资约30万元,年可收益13%-15%,可连续收益25年;新圩镇天宫村,将省道208线边上、漳永高速公路互通口附近的一块近3亩的集体闲置地,以土地转让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投建加油站,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对一些偏远山村确实没有合适发展项目的贫困村,则积极争取上级挂钩帮扶部门支持,购置固定资产,或出租或自主经营,以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