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村的中国节路灯 村部的光伏发电 蔬果走廊 游客在李沂村河中游玩。 东南网3月22日讯(记者 李烈 文/图)李沂村位于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196户860人。虽然生态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位置偏僻,产业结构单一,村里的发展一直受限。如何使“百姓富”与“生态美”齐步走,成了省侨办驻村书记黄代会攻坚的大课题。 旅游扶贫吸引人留住人 乘车前往李沂村,不必担心错过站。 “当你看见有中国结的地方,就到了。”村民们一定会这样提醒你。 特别是到了晚上,李沂村那两排鲜红的中国结路点亮时,你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没有路灯和水泥地的村庄,村民们打着手电筒,走在泥路上的情形。 李沂村的改变,从2014年开始。 “首先当然是修桥、修路、安装路灯。”黄代会是福建省侨办派驻李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说,除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自他来到村里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思考李沂村的发展方向。 李沂村位置偏僻,除了山便是水,除了水便是树。这样一个村要发展,靠什么?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让村里环境变美,让村庄人气变旺,让村民有事做,村财能增加。”黄代会说,当他看到省道306线穿村而过,附近又有泰宁、建宁景区,他想到,李沂村或许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旅游,最重要的是吸引人、留住人。李沂村是沿河而建的村庄,有了这河,便有了很多文章可做。 “村头的河中央有一块湿地,每年都有很多鸟类栖息。”黄代会说,村里用湿地做文章,建了观鸟台,作为入村的第一道景点。 观鸟台建在湿地对岸的一座小山丘上,配有望远镜等设施。黄代会觉得,观鸟台可以成为这座村打开旅游之门的一把钥匙。 从观鸟台出发,沿着国道继续往村里走,当河道与国道越挨越近,便到了李沂村。利用这河道与村落之近,村里沿着河岸修建了休闲步道、垂钓中心、水上戏台。在河道快要出村之处,村里修建了一条蔬菜瓜果长廊。 “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人、留住人。”黄代会说,现在,村里正在修建一家小型酒店,可以提供吃饭和住宿。 2015年,李沂村成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这对李沂村来说,既是肯定,亦是鼓励。 “我们的野心并不大,但是仔细想想,只要每个月能来四五百个人,一年有5000人过来吃住娱乐,村财就能增加至少20万元,而人来了,要吃要喝要住要玩,村民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黄代会说。 借华侨之力发展硒锌猕猴桃 村庄变美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村民来说,如何增收,才是最重要的事。 长期以来,除了烟叶和水稻种植以及少数村民的生态渔业养殖,村里几乎少有其他产业。“要让村民增收,还得从农民最熟悉的种植业入手。”黄代会说,利用省侨办的资源,引入华侨的力量。 2015年,在省侨办举办的“内外架桥”暨精准扶贫活动中,安发国际集团受邀赴明溪考察,得知李沂村的土壤中富含硒锌,再加上这里气候湿润凉爽,非常适宜猕猴桃生长。翌年,明溪县便与安发集团签订猕猴桃种植合作协议。于是,李沂村的一些农民,开始尝试种猕猴桃。 李沂村种植的猕猴桃跟普通猕猴桃不同,他们所有的种苗都由安发国际集团提供。这些种苗是安发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教授高益槐的研究成果。 “我们种的这些猕猴桃不仅口味好,而且可以加工提取有效成分,进行生物制药。就连它的皮、皮外的毛,都可以利用。”陈金华之前是李沂村的一位花农,种了几年的鲜花,收成还算不错。今年,陈金华也开始尝试种猕猴桃。 陈金华说,之所以尝试猕猴桃,看中的是它的未来。 比起鲜花产业短短两三年的回报值,猕猴桃一次性投入后,只要养护得好,可有二十至三十年的收益。 如今,陈金华处于从鲜花到猕猴桃的 “过渡期”。他利用种植鲜花之初搭建好的大棚来种猕猴桃,猕猴桃套种在鲜花之中,在前三年的猕猴桃成长期,仍然可以有鲜花的收成。 “前三年的成长期很关键。”陈金华说,由于是首次接触猕猴桃,心理还是有所顾虑。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等,都还未摸熟。“只要我们遇到任何问题,安发集团的技术人员就会来帮我们解决。”陈金华说,等到三年成长期一过,猕猴桃便可以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 针对想要进行大棚种植猕猴桃的农户,明溪县还给予每亩3500至9500元不等的补贴。 猕猴桃收成后,农户可以选择不同的销路。“那些个头大的,好看的果子,零售价格高,我们会选择零售。”陈金华说,零售不出去的猕猴桃,则由安发集团统一收购。 按照明溪县与安发集团签订的猕猴桃种植合作协议,到2018年,明溪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时,安发将在明溪建设猕猴桃加工厂。 陈金华与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他已有10亩大棚花田,准备在清明前后都套种下猕猴桃树苗,3年后,大棚种植的花苗收割完毕,猕猴桃正是结果的好时机。“现在大棚猕猴桃市价20元每斤,1亩量产能在2000多斤。”陈金华说。 农户房顶变身“发电站” 李沂村作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移民库区“三区”基点村,全村精准扶贫贫困户33户,共97人。 跟陈金华不同,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这些贫困户很难通过规模化种植增加收入。如何精准帮扶他们,李沂村也有办法。 记者来到贫困户姜荣福家,看到门前院子里,有一处金属架,像是一个简易遮雨棚。 在姜荣福眼中,这座金属架其实是一座小电站,每个月能为他发四五百度电,将电卖出去,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去年七月,姜荣福在村里的帮助下,盖了这座“太阳能光伏电站”。“这里一共有22片光伏发电装置,每一片是260瓦,一共是5720瓦。”姜荣福说,每一瓦的建造成本为六七元钱,这座“小电站”花费了他4万元。 对于姜荣福来说,每年除了种植一些烟叶、水稻,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老两口上了年纪,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支。 这4万元的投资哪里来?“我向县里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了3万元,另外1万元是来自县里的扶贫基金。”姜荣福说,这3万元的贷款,前三年是免息的。就在两个月前,他收到了来自这座“电站”的第一笔收入款,一共是1100多元。这1100多元,是这座“电站”两个多月带给他的收入。 “我这里大概每个月能发四百多度电,每度电9毛多的价格卖给商家,这样差不多一年能多个5000来元的收入。”按姜荣福的计算,这座“电站”,在六年后便能收回成本。 “像这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寿命在20年至25年。”黄代会介绍说,目前全村已有4户贫困户安装,其他的贫困户,也正陆续申请付款,在自家安装“太阳能光伏电站”。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后,可实现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稳定增收的扶贫效果。 光伏扶贫被视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为用户带去清洁能源,同时增加了收益,提升生活水平。 “现在村部也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电站’,这样,六年收回成本后,每年的村财收入又能增加一万多元。”黄代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