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与2014年相比,我国优等地比例从2.9%提升到了2.94%,增加了0.04%;低等地由17.7%降至17.69%,降低了0.01%。“别小瞧这一点点,0.01%乘以全国20.26亿亩实有耕地,就能看出数字有多大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中等地、低等地转化为优等地、高等地。” 《公告》显示,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各类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优等地2.94%、高等地26.53%、中等地52.84%、低等地17.69%;2014年度内新增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88等,减少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8.60等,质量建设项目实施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8.49等。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8.19等和7.89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5等和11.33等。 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人介绍,这是国土资源部继2009年、2014年发布两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后,第三次发布全国成果。这也是自2012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工作制度建立以来,首次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建立了耕地质量等别“定期全面评价、年度更新评价、年度监测评价”的工作制度,今后每年都要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发布成果。 据了解,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已在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规划等多方面得到应用,支撑了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全面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重要支撑。(记者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