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潘贤杰老师在古琴传习所给学员授课。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文/图)志愿者84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5.12万小时,人均开展志愿服务1800小时——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志愿服务队成立10年来,围绕传播美丽、传承美丽、成就美丽主题,开展流动演出、文化传习、艺术培训等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把大美和大爱播撒到三明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 流动演出 传播美丽 三明是山区市,基层民众看戏难、文艺院团下乡送戏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两难问题,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志愿服务队从2007年2月成立开始,就以奉献爱心、传播文化、服务基层为己任,依托流动舞台车,把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10年来,志愿者们深入农村圩场、乡村庭院,足迹遍及三明全市12个县(市、区)的142个乡镇(街道)。每到一处,四邻八村的百姓像过节一样欢迎他们。一些乡村的村道狭窄,村民自发疏导交通,清理路面,为流动舞台车保驾护航。由于随行人员有限,文化志愿服务队的每位演职人员都要身兼数职,台上当演员,台下打勤杂,搭舞台、搬器材、布场景、架灯光音响,大家通力协作。虽然累一点,但志愿者们说:“传播美丽,我们乐在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志愿服务队10年累计演出超过1200场,流动舞台车行程超过5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13圈以上,超过100万人次现场观看他们的演出,流动舞台车成为“搭在农民家门口的舞台”。 文化传习 传承美丽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于2014年3月成立三明市古琴传习所。3年多来,古琴传习所培训课堂无偿对外开放,累计举办49期古琴培训班,使古琴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过去全市仅有一名琴人,到现在成功培育了古琴学员327人。 除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古琴传习所还经常邀请琴界大家、文化学者开展相关文化讲座、公益性雅集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近200场次。 为了更好地传承研习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了《客家缘 祖地情》《美丽三明谁不爱》《滚灯》《情长长》《接亲》等一大批客家民俗歌舞,创作舞蹈《筑梦围家》代表我省参加第七届华东六省专业舞蹈比赛,获得全国大奖。2012年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三明举办,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志愿服务队积极配合和参与中央电视台筹办的开、闭幕式暨文艺晚会等服务工作,得到好评。 艺术培训 成就美丽 将文化志愿者精神播种到孩子们心中,为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们搭建一个理想的交流、展示平台,这是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志愿服务队成就美丽的初衷和目的。2014年,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三歌小小文化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年组织小小文化志愿者公益性巡演20场以上。同时,成立全市第一家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艺术教学机构——三歌艺术培训学校,开设声乐合唱、芭蕾舞、拉丁舞、中国舞等艺术课程,3年累计开课课时超过1300节,课时累计时长逾3800小时。 除此之外,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还成立“爱心妈妈”和“知心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每学期安排志愿者驻点三明华恩儿童村,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开展送爱心、送文化活动。与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3年多来固定每周五安排两名文化志愿者到特校,开展六项技能的公益性文化大课堂活动。为三明市16所偏远贫困小学开展定点、定员、定时的艺术扶贫服务,累计惠及学生3000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