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生态好,还有这么多的古建筑,相信用不了多久,将成为泰宁自助游的新宠儿。”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他们在大源村观看古傩表演,体验古村居住的悠闲生活,近距离感受着这个千年古村落的魅力。 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两千二百年的文明、八百年的科举史、一千一百年的建县史、五百年的古城建制史。这个由皇帝赐名的地方,在历史上曾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神话。朱熹、李纲、杨时等古圣先贤,也都曾在此授课讲学、著书立说、避世隐居。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盛况,让泰宁县境内珠玉般散落着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遗存,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人居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泰宁县文物部门介绍,目前已登记的362处文物点中,古建筑为265处,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占其中的90%以上。2009年,泰宁明清建筑入选“建国60周年福建考古十大新发现”,当年,已故中国古建泰斗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后,对泰宁明清古建给予高度评价:“泰宁明代建筑有明确纪年且集中成片,在福建乃至全国罕见。” 作为泰宁县明清古建精华的尚书第,位于县城区中心的泰宁古城,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珍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跨度500多年从明早期到清晚期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建筑,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大源村,有着千年历史,是个透着灵秀,始终留存着原始、带着野性气质的古村落,也是泰宁海拔最高的村子,二十多处明清古居、古迹至今保存完好;至今还传承着有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傩舞及“赤膊龙灯”,两者分别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古老的村落和民居,是泰宁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赋予了泰宁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遗存。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所长韩扬先生曾赞叹:“泰宁是没有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这些古村落与古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褪去夺目的华彩,但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寄托,乡愁记忆的符号,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才能在新时期实现“涅槃重生”,“活”出精彩?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必须把文化融入旅游,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传承和利用并重,泰宁旅游才会做大做强。”泰宁旅游人认识到,作为以旅游为生命产业的泰宁县,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充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村。 以城市建设为例,泰宁县围绕“状元故里、江南明城”的定位,着力推进尚书第、世德堂、进士街、九举巷等古遗迹的修缮修复,并以古城为依托,以尚书第建筑群为载体,融入当地的历史、戏曲、名人、古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再现“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盛况。 为了让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形成合力,泰宁还建立起有效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联动机制。在资金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合力共建”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资金筹措机制,形成政府资金、民间资金共同投入的良好局面。 大源村因村财薄弱,许多古建风雨飘零。2012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拨款560余万元,对部分古建进行了修复。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泰宁龙湖童氏宅院,曾因年代久远、居民搬迁而残破不堪,2014年三明市农办挂钩帮扶后,投入资金30万元进行修饰。目前古宅已被开发为民俗展示馆和老年活动中心。 泰宁旅游部门介绍,眼下,随着政府的投入,社会的参与,泰宁古村落现有居民的保护意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也日益提高,这些经历千百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建筑,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向往的心灵港湾,并为当地群众不断创造着新的财富。 (邱灿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