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杨燕蓉 沙观球)4月25日,将乐县万安镇半岭甘温氏养鸭示范片,坊头村贫困户孙小红正在清扫鸭棚,准备再养一批鸭苗。前几天,她首批养殖的6015只肉鸭被将乐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回购,仅70天,她就拿到3.1万元收入。 “按公司规定,每年可养3批半。只要一年,我就能脱贫。”她信心满满。 将乐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温氏股份(广东温氏集团)的子公司,是将乐县2013年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温氏一进来,一个通过养鸭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就此诞生了。 温氏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通过鸭棚租金收入也带动贫困村脱贫。此外,种禽基地开始建设,办公科研中心、仓储、饲料、蛋鸡场、食品加工等基地也将在年底陆续建设并投用。立足全产业链扶贫的温氏,不是“虎头蛇尾”的扶贫,而是可持续扶贫。 温氏的引进,让将乐产业扶贫有了新方向:一只鸭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扶贫样本。 贫困户脱贫无忧 其实一开始,当万安镇干部找到孙小红让她养鸭时,她还很犹豫:没资金、没技术,能行吗? 镇里和温氏给她吃了定心丸。 没资金,万安镇精准扶贫担保基金给了她3万元3年的贴息贷款;没技术,温氏统一配给鸭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成鸭。 就这样,她做通了爱人的工作,步入养鸭脱贫的行列。 这一试,她尝到甜头。第一次养殖,经验缺乏,7000头鸭苗,活了6000余头。孙小红说,付完首批租金1.3万元,扣除水电保温、运输等杂费,她净收入1.1万元。 这笔收入让她有了盼头。她一家6口人,爸妈身体欠佳,十余年前就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家里开销很大。尽管县里扶贫政策出台后,免去孩子的学杂费和大孩子的食宿费,可父母亲看病欠下的5万余元外债一直还不起。 “我们种田、种烟、打零工,每年也仅有2万余元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和给父母亲看病都很困难,更别提还款了。”孙小红说,这次养鸭让她一下还了1万元的外债。 “孙小红这次养殖在断喙时鸭子感染死亡了一些,养鸭的成活率仅有86%左右,单只鸭平均利润大概是5.2元。”万安镇党委书记许惠勇说,在同一时期,良坊村另一家养殖户的番鸭成活率达到97%,单只鸭平均利润达到8元。吸取经验,再加上公司的技术指导,孙小红提升番鸭成活率应不成问题。如果这样,按每年三批半的养殖,保守估计,她也能赚到5万元。 养鸭能致富,吸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温氏。在已建好的33个养鸭棚,全县有17户贫困户入驻。 “飞地模式”节约扶贫成本 贫困户养鸭无忧,政府扶贫却颇为心焦。 “一个养鸭棚占地1000平方米,要投资30万元,这还不包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万安镇副镇长肖广才说。 怎么办? “飞地模式”降低了扶贫成本。 占地面积60亩的半岭甘温氏养殖示范片虽然位于万安镇,却是万安镇、高塘镇、光明乡、万全乡四个乡镇共有的示范片,计划建设10座鸭棚,已完工7座,涉及10个贫困村。 依托温氏,将乐在产业化扶贫方面试水“飞地模式”,选择北片万安、大源、余坊、安仁4个乡镇,集中建设4个养殖示范片,首批投建33座“飞地”养鸭大棚。 “飞地”鸭棚集中片,“三通一平”统一规划建设,节约了建筑成本。“拿半岭甘示范片来说,除每个鸭棚30万元的固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投入100万元,如果分散建设,10座鸭棚,可得多花几十万元。”将乐县农业局副局长廖洪浪说。 在鸭棚建设上,将乐也采取分散投资的办法降低成本。这个办法为“五个一点”:温氏垫付一点、挂包部门帮扶一点、所在乡镇资助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贫困村自筹一点。 “这次投资鸭棚,不仅助力贫困户脱贫,村里每个鸭棚每年还能收入4万元租金。”坊头村村支书孙小明说,作为市级贫困村,他们觉得这样的扶贫模式很给力。 产业链扶贫指日可待 在将乐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温氏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全产业链扶贫。 一直以来,温氏集团就很注重产业配套。位于万安镇的温氏养殖有限公司,它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公司配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饲料厂、种鸭场、蛋鸡场、肉鸡养殖小区等,计划建设400个养鸭大棚、150个养鸡大棚。 如今,这些配套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其中,位于万安镇的温氏种鸭场今年6月底就要投用,占地180亩,规划建设20个大棚,种鸭存栏10万羽,年出苗800万羽;温氏饲料厂、研发中心、仓储等基地也正在规划中,年底就能投用。 “种鸭场投用后,鸭苗就近供应,养殖批次间隔时间就能缩短。”许惠勇说,此外,就近取材的饲料,成本更低;就近配套的物流,运输费用也节省不少。 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条不仅提高扶贫实效,也给将乐扶贫部门吃了定心丸。 各种产业配套都齐了,以后温氏可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持久靠山。其实,从鸭棚建立之初,当地政府和温氏就想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各个村集体投资,在每个鸭棚建立生物菌种发酵系统,让污水、鸭粪掺上稻壳、木屑再加上菌种发酵,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的同时,发酵后的材料还能充当有机肥,到时候出售,村里又可多笔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