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带热枇杷销售。通讯员 何玉武 摄 枇杷成熟时。通讯员 陈燕华 摄 东南网5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云报文/图)2015年4月21日,本报报道了漳州新农人引入认养模式,探索撬动云霄县枇杷产销模式革新的故事。在更早的2007年,本报还曾聚焦云霄枇杷产业的勃兴之路。 云霄枇杷产业根基深厚,但真正攀上新高峰,源自1998年高优品种“早钟6号”在全县的推广。此后近20年间,云霄先后获得“中国枇杷之乡”“中国优质枇杷基地重点县”等称号。与龙眼、荔枝等在当地盛极而衰的农产品不同,多年来,云霄枇杷一直扮演着高优农产品的角色,始终保持稳健的市场态势,“果贱伤农”的故事几乎从未发生。面对莆田枇杷等省内同业竞争,云霄枇杷因特有的优势从未落得下风。作为“八闽开春第一果”,其采收时间要比其他产区早1个月以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云霄枇杷产业已无懈可击。水涨船高的人工成本、传统经销体系下果农话语权的缺失等,无不让这个产业暗流涌动。出于居安思危以及产业提升的考量,最近10年间,越来越多新业态、产销模式、技术力量出现,深刻改变着云霄枇杷产业的形态。本报2015年报道的认养模式,仅是其中一个代表。今年产季的最后一个月,记者再次来到云霄枇杷主产区,试图呈现这样的改变与个中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