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不"深"的困惑 深加工是枇杷产业提升的又一路径。但柳俊义认为,目前,云霄枇杷深加工水平依然较为初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主要是饮料、酒类产品、枇杷膏、枇杷酥、枇杷蜜等,其中不少是手工作坊制作,对叶、花、核的药用价值的开发较为缺乏”。 在这方面,诏安的青梅产业可为借鉴。诏安青梅加工业经历由粗到精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青梅加工多表现为小作坊采用传统的盐腌制方法生产。为改变这一状况,当地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大型青梅深加工企业,如今已形成梅丹、梅精、梅粉、梅饼、青梅酒和青梅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体系。这些产品大都需要3到4倍量的青梅原果才能加工完成,大大提高了消化青梅的能力。 “反观云霄枇杷,科技渗透相当有限,本土企业实力有限,还需要聚合社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在张学明看来,枇杷深加工还有更多可能性。枇杷可以开发成食用产品、保健品、药品等多元产品,在这过程中,花、叶、核等部位都能得到运用。 但这些开发前景的实现,除了技术支撑,还要破解政策障碍。目前,枇杷花、枇杷叶等都未通过国家“新资源食品”“药食同源”等认证,这就导致即便技术成熟,产品也无法顺利面世。 类似的困境在我省并不鲜见,畲药等许多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的产销大多因此受阻。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2016年,我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曾遴选出建莲、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黄栀子、黄精、灵芝、巴戟天等9种实至名归的闽产药食两用产品为“福九味”选材,进行产业化开发。然而,“药食同源”制度设计上的障碍,令这一开发路径并未能成为大多数一线生产者的选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云霄枇杷协会正开展认证工作。 张学明还主张“抱大腿”的联合开发模式。2015年3月,明煌合作社与漳州片仔癀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枇杷系列产品合作开发协议。当年,双方合作开发的首款产品——枇杷露面世。按协议,片仔癀方面提供原辅材料检测服务,并共享渠道与品牌,产品研发与生产则由明煌负责。在利益分配方面,片仔癀则占大头。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明煌合作社似乎处于被动地位,但张学明并不在意。“虽然大企业赚了大头,但我们因此能借助对方的技术优势,并节省大量的品牌和渠道推广成本,比起单打独斗,效益更可观。我又不想做第二个片仔癀,何必苦苦打自己的品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