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懂茶,您就无法真正了解福建人。福建茶历史悠久,源于汉朝,至宋朝时,在国内已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18世纪从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 然而,近年来,制茶成本逐年增加,高端茶不再受到市场追捧,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在多重因素叠加下,福建茶产业面临着艰难挑战。 只有主动转型升级,才能逆境求生。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做大品牌,一系列举措使得福建茶业焕发出新一轮生机。2016年,福建茶园面积377万亩,居全国第五位;毛茶产量43万吨,亩产113公斤,均价每公斤54元,产值219亿元,毛茶总产量、亩产量、平均价、产值均领跑全国。 三大茶区各显优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花茶各显优势,推动了茶业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说。 山清水秀的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多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优势茶类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闽南安溪铁观音乌龙茶、闽北武夷岩茶乌龙茶区、闽东绿(红)茶区以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 自2008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以来,福建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2.5亿元,以三大主茶区为主,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80万亩,开展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项目1000个,扶持300家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主茶区洼地效应的形成。 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香气馥郁、岩韵明显,二者相对稳定地占据着各自的市场份额。此外,三明针螺型绿茶、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加工工艺,也各自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福建是世界公认的红茶之祖,以产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为代表小种红茶,以及以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与政和工夫等传统三大工夫为代表的工夫红茶,是红茶里的优秀茶类,有着忠实的消费者。红茶“新宠”金骏眉在2007年投放市场之后,迅速成为高端红茶的象征被广泛接受,拉动了国内红茶市场的复兴。 打响茶叶品牌,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创建品牌、发展品牌、壮大品牌、宣传品牌是福建茶叶发展的又一特色,通过多年艰苦创业与探索创新,福建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黄琪玉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介绍说。 福建茶叶类品牌中有区域公共品牌45个、中国名牌产品或名牌农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3个。通过政策引导,借助海峡两岸茶博会、农博会等平台,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做大品牌,八马、日春、武夷星、华祥苑、天福茗茶等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扩大闽茶文化内涵。福建发挥与台湾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的优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促进两岸茶叶交流合作。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现有茶园5.5万亩,入园茶企业48家,涉及台商近500人,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 深入实施闽茶走出去战略。自2016年5月以来,福建已组织3次“闽茶海丝行”活动,赴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开展茶文化宣传推介、经贸洽谈活动,签订经贸合同14亿元、合作意向25亿元,搭起了福建茶企与“海丝”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平台。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拉动的共同合力下,福建茶产业涌现出一大批区域特征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4家。 打造生态茶园,生产健康茶放心茶 “采取源头管理、过程监控、产品溯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得以切实提高,可以说福建茶是安全茶、健康茶、放心茶。”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黄华康说。 牢牢把住质量这一攸关存亡的生命线,福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标准茶园创建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采用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手段,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安溪县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正在被其他茶产区学习借鉴。 通过开展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重点建设1100个标准化示范区,推广10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等,提高了茶叶品质。至2017年2月,福建省茶叶企业中,已认证无公害企业58家83个产品、绿色食品企业115家157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9家9个产品。 茶产业已成为福建农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全省涉茶人员超过3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12。农民收入特别是茶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在产茶大县安溪县,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1.4万元,茶叶收入占比56%,达7800元。(记者蔡茂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