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是川东北百万人口大区和农业大区,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区、全国粮食、肉类生产百强大区和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达川区着眼于四川省委“五个把握”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三农”工作举措,切实把省、市对百万人口大区、农业大区的殷切希望转化为建设农业强区的不懈动力,努力为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贡献达川力量。 突出错位发展,调顺调优主导产业。建设农业强区,关键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档升级。达川区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错位发展,按照“一二三互融、点线面共建、大中小并举、建管养齐抓”的工作思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规划引领。深度研究川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种植习惯、产业基础和气候条件等,确定粮油、蔬菜、生猪、水果、乌梅五大主导产业和达川双椒、乌梅酒、米城大米、安仁柚、脆李五大品牌“5+5”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产”“园”驱动。以国省干线为轴心,以主题产业园区为依托,精心打造百公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覆盖21个乡镇,打造既各具特色又成片发展的农业产业带。秉承产业向示范带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资金向龙头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围绕“5+5”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集中连片“十大主题产业园”,积极鼓励适度规模发展。实施“龙头”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交通、水利、以工代赈、林业、畜牧、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8亿元,做大做强一批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百万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推进“三产”融合。大力推进农副产业企业入园,建设3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着力突破税收1亿元大关。以达川区“十大乡村旅游景点”为依托,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环线,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品牌。 狠抓提质增效,做强做优品牌产品。培育特色农产品的核心是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川区突出由“量”到“质”的思路,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建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实施者,达川区按照“扶优、扶强、扶壮”原则,积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支持新型农民职业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壮大9家省级家庭农场,培育专业合作社国家级1家、省级15家。着力扶持做强优特产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详细制定人、财、技术帮扶措施,积极申报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保护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强和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加大米城大米、达川乌梅等10件驰名(著名)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达”字号地方特色品牌市场竞争力。着力探索标准化管理。坚持以质量标准为中心,联合四川省内大专院校和重点实验室,围绕乌梅、生猪等重点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和品牌标准化建设,制定3项地方标准,建立优质水果、优质粮油标准化示范区10个。 实施因素分配,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村面貌必须抢抓脱贫攻坚历史机遇。达川区坚持“真金白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上改起,实施并完善财政因素分配法,让乡(镇)村有钱办事、有能力办好事,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完善财政因素分配法。按保障性因素、工作类因素、激励性因素三大板块和乡镇人口、贫困程度、上年(实得)财力等九大因素,对人口多、财力弱、地方偏远的乡镇按权重比例进行财政资金分配。在村级按人口多少补助发展资金,并按照农村社区和村两个类别预算村组织运转经费。建设“区镇1小时经济生活圈”。相继开展“村道建设年”和“社道建设年”活动,实施贫困村村道提升和“四好”公路创建工程,对社道建设进行政策奖励或补贴,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全面实现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和100%的社通水泥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水源工程、灌溉设施,重点抓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抓好土地整理,一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实施,有效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水平。 达川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是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快马加鞭、埋头苦干,深度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精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和农村面貌大改善,开创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许国斌 四川省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