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村香溪花谷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陈晓星 谢华忠 文/图)走进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鹅卵石垒成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村前的溪水清澈见底,放眼望去满是绿色,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吸引各地游客前来。 谁曾想到,仅仅五六年前,高峰村还是房屋杂乱、道路坑洼、垃圾乱堆、污水直排的景象。 五年来,高峰村转变发展方式,借助生态优势,从全县第一贫困村发展成为第一旅游村,百户人家搭上了旅游快车。 守护青山,过生态生活 路旁卧着石头,山上攀着石头,水田种着石头,竹林长着石头……高峰村处处是石头,田少效益差,人称“石头村”。 “上世纪80年代,金铙山被列入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山上的自然资源, 坪岗上、朱家坳、苦竹坪等高山偏远自然村的村民从1000多米的山上陆续搬到山下。”村主任聂有华介绍。 在村民林华办的农家乐,游客们正开心地体验打糍粑的乐趣。厨房里,林华和妻子忙着做游客的午餐。“以前烧柴,现在厨房全部改用电器,又快又干净。”林华的妻子说。 “这周边的山,绝大部分林地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砍。”林华说。 不仅老土灶、柴草堆不见了,村里绿化也越来越好。自然环境美了,家家户户的环保观念也跟上了。 在高峰,靠种地致富,很难!村民聂小周是当年最早搬迁到这里的移民户,那时他才13岁。聂小周的家原来在高山上的朱家坳,田却在山下。每逢秋收,得花上两个多小时,走6公里的山路,将谷子挑回家。 回忆起当年的艰苦,聂小周说:“这里的水田,种地效益差。真是一个斗笠一块田,一件蓑衣一块田!若是牵一头黄牛来耕田,都转不开身!” 田里只长石头,山上不能砍柴,如何生活? 聂有华说,搬下山后,山上农田退耕还林,人均耕地只有0.6亩,而且面积小、 石头多。五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9754元。为了村民生计着想,省里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凡是林地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的,都可获得补助。 “回头想想,当时的选择是对的。”聂有华说,现在,县里开展禁柴改燃,村里人过得可是生态生活。不仅生活环境好了,每家每年还有1000元左右的燃气补助费哩。 转变观念,造生态产业 “高峰真是好,种花又种草;自从做旅游,人人不糊涂;拆旧建别墅,户户开店铺;家家有客源,天天像过年。”这是今日高峰村的真实写照。 “石头村”曾经被人嫌弃的石头,现在都成了宝贝。利用秀色可餐的生态资源,村民们纷纷“洗脚上岸”搞起了旅游。 几年前,外地的李老板进入建宁旅游市场后,一眼相中了金铙山脚下的高峰村,利用70多米落差的河道,办起了漂流公司。眼下,村里有十几名村民在那里上班 。 “那年,我毛遂自荐,成了漂流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爱人在村里负责旅游接待。孩子也不再外出打工,成了公司的售票员。我们都成上班族啦!”聂小周说。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了村里的核心产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县里依托生态优势,立足“清新花乡、福源建宁”这一旅游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在金铙山脚下的高峰村策划了“香溪花谷”旅游项目。“香溪花谷” 项目总投资8300万元,第一期完成投资2800万元,亭台、步道、田园花海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竣工。 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高峰村,村里联合冠瑞公司打造旅游景点,鼓励村民种植吊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冠瑞公司,除了收取租金外,还在公司上班拿工资。 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了,有的在旅游公司上班,有的开办起了农家乐…… 5年来,高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9754元发展到15074元。去年,高峰村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