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之大事。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产业扶贫攻坚战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打响,各地紧锣密鼓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力量,正在全国各地拔节生长。 精准施策农业产业扶贫乘势起航 2016年5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对接,让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任务既定,规划先行。着眼产业扶贫,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搭起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 在广泛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等,成为各地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汇报会等会议相继召开。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产业扶贫的“五个一”工作思路清晰浮现,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顶层设计之下,是科学精准的路线图。22个有扶贫任务的省(区、市)着手编制产业精准脱贫规划,目前已全部完成。贫困县将建成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明显增强。 今年3月,农业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全面启动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促成帮扶企业、批发市场、农业部对口指导单位与环京津28个贫困县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环京津贫困县量身定做产业帮扶方案。河北省阜平县县委书记郝国赤在家门口举办的对接会上同前来帮扶的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项目、门路、技术、人才一下子都有了,贫困山区的产业扶贫事业赶上了好机遇。”郝国赤不无兴奋。 兵马既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不让资金缺乏绊住贫困群众产业致富的脚步,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使用格局。 随后,农业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松绑”,允许国家级贫困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打捆申报项目,促进涉农资金在贫困县整合。 “过去,各部门的财政涉农资金多是‘戴帽下达’,分散的资金很难形成扶贫合力。”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现在赋予贫困县整合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就是把分散的资金统起来,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权责错位或不匹配的机制理顺,从而集中力量办大事,激发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典型引路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种一亩芒果,脱贫一户农家。”有着喀斯特地貌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贫困群众离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从没像今天这么近过。带领村民搬出大石山区,承包山外荒坡,发展芒果产业,这是66岁的田阳县尚兴村村主任莫文珍最骄傲的事。如今,小小的芒果树,能为一户农家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老莫说,乡亲们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致富树”。 种植芒果达115万亩的百色,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把芒果作为特色产业大力推动,是百色着眼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培育差异化比较优势、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的重要举措。借助芒果的力量,当地6.8万户25.23万人告别了贫困。 去年12月,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百色举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各地农业和扶贫部门代表、贫困县负责同志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百色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放大生态优势,发展水果、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真正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农业部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范例,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用半年多时间持续组织现场观摩。翻开农业部编制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范例》,一条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展现眼前。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将靶心牢牢地指向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地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的赣南脐橙经验,树起了做优做强做响品牌扶贫富民的标杆;延长薏仁米产业链带富一方的贵州黔西南经验、蘑菇产业帮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河北平泉经验给贫困地区如何立足市场需求、依靠企业带动就地致富提供了思路;“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五位一体扶持黑山羊养殖的湖北罗田经验为金融惠农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坚持市场导向寻找致富产业,企业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一场场的现场观摩交流,一个个的鲜活经验,与会代表带着使命感奔赴典型范例的发起地,再带着满满的启发与感悟赶回家乡,选品种、育产业、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产业扶贫的种子深深扎下根来。 扎下根的种子,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普适的经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强”。这要靠发掘产业的眼光,更要靠先进高效的技术。去年,农业部安排3.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401名贫困地区科研专家在动植物育种与繁育、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土肥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定西马铃薯是山区的‘救命薯’,今天成了群众的‘致富薯’。”这样的转变,在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看来,主要是科技给力。早早就打响品牌的“定西马铃薯”,如今深挖科技潜力,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速转型提升。背靠先进技术,定西马铃薯的销售半径,不但辐射国内大部分省区市,还冲出国门,到了东南亚、中亚等地。 激发动能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 “咱种植苹果有经验,最近被县里聘请为农民技术员,不仅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每年还能拿到1万元‘年薪’。如今政策帮扶这么到位,干着比起先还带劲儿!”陕西洛川县东北定村村民马小红说。 马小红的信心,来自于当地持续稳定的产业激励机制。当地政府对新建苹果园给予每亩100元和每株苗木1元的补贴政策。励志扶智与送技并举,培训一批果农,推广优果生产技术,提升苹果产量和品质。“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山上建银行。”马小红的话说出了许多当地群众的心声。 产业扶贫,关键着力点是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要打破一些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首先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去年,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主要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培训主题聚焦产业扶贫。一年来,177期示范培训班陆续举办,遴选1.77万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到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学习交流,引导他们投身产业、带富乡邻。 贫困户增强产业发展信心,除了有能人带动,还要创新利益联结方式。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资源条件,探索出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为产业扶贫增添了无限活力。 ——江西赣南鼓励大户、技术能手,采取调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合作种植脐橙,让贫困户在土地入股、劳务入股、产业扶贫信贷资金入股中,获得产业发展红利; ——大别山腹地的安徽岳西县开展“百企帮百村”产业扶贫计划,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导贫困户“订单式”种植茭白,1.65万贫困户户均增收近6000元; ——吉林延边州各县(市)整合土地资源,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平均生产规模从几百袋发展到3万袋,收益连年攀升; 据悉,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0.4%,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当前,围绕特色产业扶贫,重点工作全面开展,项目规划顺利实施,发展动能全面释放。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3年时间。如同赛跑,扶贫攻坚之路,越临近终点,越需要咬牙冲刺。作为脱贫攻坚大战略的重头戏、主战场,产业扶贫迎着好势头,抢抓新机遇,勇啃“硬骨头”,定能交出一份出彩的成绩单。(记者冯克任璐郭少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