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主食,我们一般会想到米、面、馒头等传统食品,但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主食的范畴被不断扩大,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等一日三餐经常接触的膳食,也都包含到了主食的概念里。我国主食产业潜力巨大,据估算,未来国内社会化供应的主食产品每年约有10万亿的大市场,但是就产业发展程度来说,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的供应量约有7公斤,而发达国家达到50公斤。 从原料上看,我国的大部分食物原料供应并不适合工业化加工。以前是种什么吃什么。现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地是要用消费拉动生产,用营养拉动需求。比如,要加工制作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高端面食就需要高筋面粉,而现在原料供应端大部分还是中低筋面粉。 其次,我国目前的加工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特别是缺少自动化、智能化的加工设备。以前,我们依靠进口西方的加工设备,由于中式的主食加工工艺相对西方更复杂,进口装备难以满足中式主食的加工需要,因而依靠进口设备生产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主食原料,花精力自主研发适合中餐食品的加工设备,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主食产品的需求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主食加工产业不仅要跟上这种变化,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还要在营养健康方面给予消费者正确引导,拉动需求。 首先,企业要对消费人群进行划分。比如,80、90后是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预计2030年我国将有4亿老人,每年还会产生2000万新生儿,这些人群从饮食习惯到膳食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主食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系列的主食产品。 其次,现代人吃饭讲究营养健康,但是却保留了很多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很多人吃的荤素比例失衡,吃肉多吃素少;中国人平均每天食用油脂超过80g,食盐12g,均远超过合理膳食的需求,而很多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却摄入不足。导致高血压、肥胖等人群逐年上升。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对加工生产进行指导,在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养师队伍,一方面让产品更符合现代人健康营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普及相关营养知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前不久,在北京成立了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也在哈尔滨成立,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在合肥落地,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和努力下,我国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与主食产业化综合实力一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