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新发展理念对三农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耄耋之年的农业部老部长陈耀邦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谈起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对“十三五”规划的关注,对三农发展蓝图的展望。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点和难点在创新 “新发展理念是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的。并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当然,这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领域。”陈耀邦说。 回顾曾经的峥嵘岁月,陈老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由于党对三农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来安排,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进展。就以“十二五”时期来说,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又有新的提高,5年中,2015年比2010年粮食总产量提高7503万吨,蔬菜、水果和养殖业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已达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余元,自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3∶1。农村社会事业有很大发展,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 但是,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来看,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 首先,我国农村改革是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现在大多数农户仍是家庭小规模经营,这与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是不相适应的。 同时,这些年实行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家收购价格不能很好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导致一些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失衡。 在过去的农产品短缺年代,农业生产主要追求高产,为了高产和增收,过度开垦林地、草原、湿地,不重视用地养地,造成土壤退化;过度消耗水资源;过量和滥用化肥、农药,以及工矿废水、废渣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这种状况,影响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扩大对外开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市场供求有很好的调剂。但是,由于国内农业资源紧缺、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总体还不高,农业生产率低,投入品成本过大,一些重要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遇到了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近年来,国内过多进口玉米,造成国产玉米大量积压就是突出的例子。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城乡关系还不够协调。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资金也主要流入城市。如何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到农村,做到城乡协调发展,还有不少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践行发展新理念,通过创新改革、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扩大开放、坚持共享来解决。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陈耀邦说。 陈老认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点是创新。他强调说:“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因为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但践行其他四方面的理念,都需要创新思想,创新工作,创新政策,创新服务。而难点也在创新。因为创新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群众认识等客观条件,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做出顶层设计,然后组织实施。重大的创新改革,还要领导亲自担当,安排试点,然后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后再逐步推广,工作量是很大的。” “十三五”农业工作落实新理念开局良好 “2016年,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发展新理念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陈老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调结构”,农业部门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抓了几件重点工作: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着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三是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着力加强规划编制和政策完善。五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六是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产业扶贫。此外,和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节水灌溉工作。 2016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陈老将其总结为“做到了‘两稳’‘五进’。” “两稳”,就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2016年粮食产量为61623.9万吨,虽比上年减产520.1万吨,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供应充足。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高出0.6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五进”,就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全力推进、农村改革稳步前进。去年重点调减了玉米面积,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灌排骨干工程建设与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进展顺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3万公顷以上。在绿色发展方面,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在农村改革方面,出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开启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性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已超过8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70万个,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竞争力 陈老告诉记者:“‘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农业的三个体系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在三个体系的构建中,我最关注的是经营体系。因为有一个有组织、有规模的经营主体,才能实现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才易于做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目前主要是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资本投资的农业企业。在这三类新的经营主体中,陈老最关注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因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搞好了,农民可以有更多的收入。农民自愿加入,可以形成很大的经营规模,发展前景是很好的。”他说。 陈老回忆起2004年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去德国和丹麦的考察:“我们在丹麦一家年产900多万头猪的合作社考察时,曾问及他们的合作社理念。他们形象地告诉我们:合作社就像一个大三角,农户社员是小三角,组成基础,上面支撑一个大三角,就是合作社,它是为社员服务的,社员办不了、办不好的事由合作社办。合作社是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后进入国内外市场。农民收益除了家庭生产的份额外,合作社盈利公平分配,社员积极性很高。” 陈老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农业部门对办好合作社是很重视的。针对影响办好合作社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人才和资金,农业部门正在有计划地开展牵头人的培训,并和财政、金融部门作了很多协调。“我相信,随着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积累,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会越来越多,办得越来越好。”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今年秋天即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必将对‘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遵循发展新理念实现规划纲要的蓝图,我国将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大跨进,那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有新的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会更强大,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美丽乡村将更多涌现。”陈老对未来满怀信心和憧憬地说。(记者钟欣) |